科索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座语言的桥畅通中国与世界北京外国语
TUhjnbcbe - 2023/2/15 9:53:00
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6.html

光明日报-09-26作者:本报记者杜冰陈鹏本报通讯员彭澍

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历史与辉煌在这里积淀,文化与思想在这里交汇。

作为*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80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为壮阔时代谱写崭新篇章。

秉持延安红色基因,以开设种外语的强大语言能力服务国家战略

走进北外西院,高大的拱形校门格外醒目。这一取自延安窑洞入口的形象,时刻提醒着往来师生北外的红色基因。

北京外国语大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前身为年创办的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和其后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大地做教室,膝盖是课桌。”这是初创时学校教学和学习条件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窑洞外的露天平台上课,用蘸水笔蘸着延安生产的墨水在马兰纸上记笔记。教材是油印的讲义,没有书,也没有字典。”级校友何理良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在延安求学的岁月。艰苦、简单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活,引领着何理良和她的同学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外交事业的需要,北外从最初教授俄语、英语,发展到教授十几种、几十种外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的外语教育体系。

在北外校园,至今依然能看到一位岁老人的身影。她是伊莎白,新中国外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共和国“友谊勋章”的获得者。

20世纪40年代初,她和丈夫柯鲁克先生作为英国共产*人代表,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穿过重重封锁,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解放区,在解放区艰苦的条件下投身创建英语教学工作,培养了迎接新中国成立的首批使用英语的外事干部。而后,他们又帮助筹建北京外国语学校并在英语系任教,为北外英语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以伊莎白为代表的老一辈北外人,在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开辟新路。

“图书资料缺乏,课本词典没有,教学经验谈不上。教材没有,自编;打字员没有,自打;教学经验没有,摸索。”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匈牙利语专业学生,年近八十的龚坤余教授至今回忆起匈牙利语专业创始人贾淑敏老师的工作条件,仍然感慨万千。

从延安到北京,北外一路走来,虽历尽艰辛,但壮志不改。一批亚非拉、中东欧非通用语专业的创始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起步,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专门外语人才。一批杰出的外交官和专家学者从这里出发,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在中国的对外交往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历史新起点,北外的语种建设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西三环北路”与“一带一路”建设紧紧相连。

“北外是除美国夏威夷州和南太地区以外,全球第三个开设汤加语课程的地点。”汤加王国驻华大使乌塔阿图在北外汤加语开课仪式上,对北外在汤加语开设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表示由衷赞赏。

作为国内目前获批开设外语语种数量最多的高校,北外现获批开设的种外语,涵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和主要语言。,铭刻着国家外语语种建设与发展的辉煌历程,记录着北外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实步履,诠释着北外为国家储备非通用语人才的责任与担当。

充分利用“外语”“外脑”优势,让中国和世界的沟通更顺畅

“收到回信的时候感到意外与兴奋,并且深受鼓舞,倍感自豪。”谈到8月10日收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北外索马里籍教师伊斯曼、塞尔维亚籍教师娜达莎·拉多萨夫列维奇·加贝洛娃、德国籍教师巴拓识激动不已。

5天时间里,三位青年外籍教师代表参加了“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并与来自28个国家的36位参加该项目的外籍青年代表一同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祝贺中国共产*百年华诞。

从语言出发,北外充分利用“外语”“外脑”优势,为外籍师生体验真实的中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搭建起连接中外语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在北外主楼东侧,有一片树林,棵棵挺拔的树苗,是由各国来访的首脑与北外人共同植下的友谊之树。葡萄牙总统卡瓦科·席尔瓦、乌拉圭总统何塞·穆希卡……许多国家首脑的名字镌刻在树下铭牌上,见证着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也记录着首脑们在北外的难忘经历。

年4月12日,全世界见证了荷兰首相吕特的北外之行。首相骑着自行车,参观了北外校园。宽阔的林荫道、用50多个语种装饰墙面的图书馆新馆,诸多校园美景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的照片中。“首相与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会面”“学生们能够直接与吕特面对面,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文、共享单车、中荷教育”,北外12位学习荷兰语专业的同学也因此受到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座语言的桥畅通中国与世界北京外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