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大事记
浸润于德国的哲学传统,哈贝马斯深谙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重要性。他构建的理论不仅直指德国*治的病灶,而且不惜遭受长达数十年的质疑与非议,积极地投身于公共话题的讨论之中,一生践行他所信奉的*治和社会理念。
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哈贝马斯一生保持着直言不讳的本色。正是这种不甘于犬儒的勇气和担当,让哈贝马斯成为当代最令人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
●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
●-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以论文《绝对与历史: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获博士学位。
●-从事自由记者职业,为各类报刊撰稿。
●-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做助手。
●被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聘任为副教授。
●接任霍克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和社会学教席。
●发表演讲和文章,积极推动德国高校的民主化改革;与学生运动代表人物发生争端。出版《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和《认识与兴趣》。
●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参与关于德国重新统一的争论。
●荣休。
●参与关于克隆、基因技术和意志自由的争论。出版《后民族格局》。
●参与关于科索沃战争和基因技术的争论。
●访问中国,在北京和上海发表演讲。参与关于宗教的公共作用的争论。
●公开批评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单边霸权主义。
●连续数月发表若干文章和演讲,阐述欧洲一体化项目面临夭折的危险。9月,出版《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
●《哈贝马斯*论文集》(12卷本)最后一卷《技术官僚统治的漩涡》出版。
反思德国人的历史责任:控诉海德格尔
于尔根·哈贝马斯出生之时,正值经济危机在全球爆发。生活上的重负不断为德国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加温,曾被视做民主理想的魏玛共和国已经摇摇欲坠。后来的历史学者常把哈贝马斯和他的同龄人称为“高射炮一代”(anti-aircraftgeneration),因为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纳粹德国时期度过,绝大多数人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这个准*事化组织的一个训练任务就是让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操作高射炮,击落德国本土上空的盟*战斗机。
哈贝马斯不是个例外,他曾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在15岁的时候接受命令操作过高射炮。实际上,哈贝马斯后来透露他的父亲在二战期间是纳粹“消极的支持者”,也承认年少时一度相信过所谓的纳粹世界观。
不过相比于同龄人,年少的哈贝马斯依旧和极端民族主义保持着一定的清醒和疏离。这可能得益于他有唇腭裂这个先天性的身体缺陷。一方面,语言障碍让他成为主流社会的“局外人”;另一方面,长期遭受周边人的歧视也让哈贝马斯拥有更为强烈的道德敏感性。
年,二战结束。这改变了德国历史的走向,也彻底地改变了这位德国少年的人生走向。纽伦堡审判和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纪录片,让哈贝马斯痛苦地意识到,他的德国同胞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迫害和血腥事实。巨大的冲击不仅让哈贝马斯因自己民族的深重罪孽而感到羞耻和悲痛,也促使他开始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把德国的战后重建当做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
不同于雅斯贝尔斯、汉娜·阿伦特或西奥多·阿多诺,哈贝马斯既不是犹太裔,也没有遭受过纳粹的迫害。他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并非来自赤裸裸的生命威胁,而完全出自于正视事实后的深刻自省。德国人在这场人为灾难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回顾这段不堪的过往,这也包括了当时的德国学界泰斗,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可以说是哈贝马斯从事哲学的引路人,哈贝马斯的博士论文就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作为论证的出发点。但是,当哈贝马斯在年读到刚出版的《形而上学导论》中的一段话时,这位虔诚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到了“无以复加的震惊”。《形而上学导论》收录了海德格尔年在弗赖堡大学的讲座内容。其中谈到了“这个运动的内在真理和伟大”。哈贝马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德国人不会误解术语中的法西斯意味。
没有任何犹豫,当时大学还没毕业的哈贝马斯,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篇严厉的批评,刊发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在这篇声讨文中,哈贝马斯并没有大力谴责海德格尔在纳粹统治时期的立场,他只是对海德格尔竟然允许年的讲座内容不经修正就直接发表、在二战结束多年之后依旧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怒不可遏。
这篇文章刚一发表就引起了德国知识界爆炸性的大讨论。有些人赞赏他的勇气,但更多人在为海德格尔辩护。海德格尔本人也对此全盘否认。另一方面,哈贝马斯与海德格尔的论辩,开启了此后30年德国对二战历史态度的大辩论。年,大批历史学者响应西德总理科尔的“新历史*策”,试图通过对纳粹行为的无罪化,为修正主义的历史书写做铺垫。57岁的哈贝马斯在《时代周报》上疾呼:德国人的道德认同与“承认对纳粹罪行的共同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批判地继承”德国的历史传统。
如今回看青年哈贝马斯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这场论辩的双方是如此的悬殊:一方是赫赫有名的哲学大师,一方是年仅24岁的大学生。但这场争论标志着哈贝马斯正式登上了他所称的“公共领域”的大舞台,半个多世纪以来履行着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责任。
重建战后德国的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有清晰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不是仅仅因为是思想权威或具备专业知识,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的身份。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是因为这个人积极参与对话,提供赞成或反对一件事情的观点。从质疑海德格尔开始,哈贝马斯让自己置身于形形色色的论辩之中,他相信在他搭建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大框架下,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弥漫着一股反叛的气息。西德的左翼激进力量难以抑制,一群左翼的武装分子分裂成为恐怖组织,在西德境内肆意纵火、绑架和谋杀,最终诱发了改变整个西德*治气候的“德国之秋”事件。一些保守派学者把激进分子的思想根源归结到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批判理论,这让哈贝马斯坐不住了。
在向松特海默的反击中,哈贝马斯斥责他把批判理论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与自由保守主义者之间的这场持久论战,不仅是围绕“启蒙”这个主题的学术论辩,也是在公共领域中对抗上世纪70年代末西德急速转向保守的*治氛围。
在这场趋向两极化的对抗中,哈贝马斯仍然相信“交往理性”的存在,也相信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标准:知识分子能否被大众认可,完全取决于论点能否在公共讨论中得到验证,而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强加于人。
年,哈贝马斯完成了两卷本《交往行为理论》,这部代表作让他正式步入了当代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