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客舍生活场景
水神客舍生活场景
摄影小分队成员在水神客舍走廊里消*。
摄影小分队成员刚到武汉的第二天,在没有任何防护条件下,蹲在新冠肺炎病房外的走廊里吃盒饭。李舸进入“红区”使用的相机
说实话,到武汉的前十几天,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担心自己和队友们会感染,因为我们工作强度非常高,距离病患非常近。如果感染,我没法面对文联领导、摄协同仁和他们的家人。担心我们一旦中招,就会牵连所有拍摄过的医疗队员,如果那样我就是历史罪人。担心最早一批医疗队会撤离休整,因为我们到武汉时,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一个月了。如果撤离,我们的任务就永远无法完成。关怀无微不至在我们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李屹书记多次打来电话,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安慰我们焦躁恐惧的情绪。甚至亲自帮我们联系了防护物资和食品药品,给了我们莫大的温暖和鼓舞。正因为这样,66个昼夜始终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催着我们不停地奔走在抢救生命的“红区”和隔离生活的社区,不停地以蓄满泪水的双眼,去凝望和定格那些与我们面对面,或刚毅从容、或痛苦煎熬,但又都顽强抗争的生命。焦虑与恐慌逐渐变成从容与淡定,继而转化成使命与责任。大家都强烈感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急迫的历史担当,此时此刻不去高效记录、不去详尽书写、不去深情讴歌,就是最大的失职。因为非常时期,冷漠和遗忘比病*更可怕,精神和信仰比药品更可贵。2月19日下午接到命令,中国摄协分*组快速响应、倾力安排,只用3个小时就集结了队伍。相关处室的同志们各尽所能,帮我们筹备物品,第二天中午,小分队就踏上南下的列车。在逆行武汉的日子里,李前光书记多次打电话关心我们的安全,还亲自指导拍摄工作。郑更生书记不仅经常与我沟通,还和摄协分*组成员、工作人员帮我们承担起照顾家的责任,定期为我们的父母妻儿送米送菜、问寒问暖。此外,还毫无条件地满足小分队在武汉的一切拍摄器材和生活用品需求。4月25日,我们万般不舍地离开武汉,回到北京。中国文联领导和中国摄协同志到火车站以最高礼遇迎接小分队。这些难忘的时刻,我们将永远铭记。文艺工作者冲锋在“红区”我们在湖北发动了近位摄影师义务参与拍摄,其中有湖北、河南的摄影志愿者,有中央和地方媒体在武汉采访的摄影记者,还有医疗队里的医护人员。
刘宇工作照刘宇:前新华社摄影记者,曾参加过科索沃战争、波黑战争的采访拍摄。他去年12月从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岗位上退休,是参与武汉保卫战的所有摄影师中,年岁最长的。他是易感高危人员,但作为武汉女婿,他不顾安危,以悲悯之心,倾力帮助患者、滞留者渡过了难关,同时完成了6万多字的《武汉手记》。
柴选工作照柴选: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长期从事摄影理论、评论写作,是业界资深的文字编辑。此行武汉,是他从业20多年来,第一次亲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从没摸过摄像机的“大笔杆子”,66天里却用颤抖的双手录下了上千条催人泪下的短视频。
陈黎明工作照陈黎明:中国摄协网络信息处编辑、记者,留学德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疫情肆虐最严重时,他毅然选择逆行,因为他是“武汉伢”。他默默承受着自家的悲情,却把关爱和希望给了素不相识的家乡人。他不仅完成了11支援汉医疗队的拍摄,还主动为数百位武汉本地的白衣天使造像。
曹旭工作照曹旭:中国摄协影像中国网主编,是逆行武汉的摄影队员中,唯一的女性。她几乎认识中国所有活跃在一线的摄影师,被称为“摄影界的*页”,是我们的重要联络员。她一个人对接支医疗队的领队,联系拍摄日程;一个人整理核实了近位摄影师拍摄的4万余名医疗队员的肖像资料。可以说,没有她,这个项目完不成。
17年前,我主动请战,医院,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几天,因为我父母是*人,母亲还是*医。从业近30年来,我总是第一时间冲到洪水、地震、火灾、矿难现场。3年5月,李舸深入北京非典病房采访。这次带队到武汉,我不仅带头冲在最前面采访拍摄,还要做组织、管理、协调、传播工作,更要保证大家的生活和健康,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湖北卫视《大写湖北人》栏目专访视频在没有亲人陪伴、尚无特效药的新冠肺炎病房里,手机成了连接患者与外界、与家人、与医护人员的一剂“精神良药”。很多医疗队员下班后,还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