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源要从笔者在某网站上的一篇回答开始说起,当时笔者例举了米格-29的缺点——航程过短,结果评论区认为笔者有失公允。事实上,对于米格-29的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呈现两极分化。喜欢的人认为米格-29拥有超高的机动性,能够在近战中吊打其主要对手F-16。而不喜欢米格-29的人则认为它是一款航程非常短,而且电子设备极为落后的机型,事实上笔者也非常喜欢米格-29,而且认为其设计水平极高,今天我们就来还原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米格-29。
米格-29凭借其超强的机动性成为了俄罗斯“雨燕”飞行表演队,常常做出匪夷所思的机动动作
首先来澄清一个事实,苏联为何要装备两种定位类似的战机米格-29和苏-27,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像美国空*的F-15与F-16那样高低搭配的关系,由于米格-29和苏-27都是双发战机。所以其制造和维护成本相差其实并不大,米格-29的制造成本相当于苏-27的80%,所以并不存在高低搭配一说。
东德时期的米格-29是东德性能最优良的战机
还我清白,米格-29的研制背景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苏联之所以在选择苏-27之后还要选择米格-29。是因为米高扬设计局在苏联非比寻常的独特地位。因为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阿尔乔姆·米高扬的哥哥是苏联的三朝元老,著名的高级官员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有人认为,正是这种非比寻常的关系,让米格-29能够被苏联空*选中,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冷战结束后,在联邦德国服役的米格-29,与其伴飞的是宿敌F-15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存疑,因为米格-29正式立项研制是在年6月26日,这时的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已经全身而退了。米格-29的首架原型机号是在年10月6日首飞的。而预生产型直到年4月5日才首飞,这时伊凡诺维奇·米高扬本人已经去世了。所以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很难左右空*的选择。实际上苏联空*之所以选择米格-29,仍然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性能。
虽然米格-29的发动机推力有限,但是凭借精湛的设计,其获得了极高的推重比和机动性
米格-29之所以饱受非议,是因为其在参与的三次战争中都表现不佳。此外米格-29的航程短,发动机寿命也短,相较于同时期的西方三代机要粗糙不少。事实上,如果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米格-29可以算作是当时苏联最顶尖的三代机了。首先来说,米格-29的重量小,使用的技术更加简单可靠,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生产,同时相应的能保障更高的妥善率,因为当时苏联研制米格-29和苏-27的初衷就是应对美国空*在70年代研制的F-15和F-16,所以飞机的研制任务显然是非常迫切的,米格-29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现役,接替落后的米格-21,米格-23等战斗机,让苏联空*在面对F-15和F-16时不至于落得下风。
苏联曾凭借这套机动动作让西方坐立不安,可见米格-29的近距离格斗能力相当出色
我们再来说说米格-29的性能,因为当时苏联在发动机技术,电子设备等领域相较于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米格-29的特点极为鲜明,作为一款前线战斗机。米格-29在牺牲了航程的情况下,凭借优良的机动性,能够在近距离格斗中与F-16相比不落下风,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成就了。苏联的武器大多特点鲜明,由于单项科技与美国的差距,所以苏联武器往往牺牲单项性能以换取与美国武器相近的战斗力。
米格-29为机动性牺牲了航程,在苏联的作战体系下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为大规模战争而生,苏联体系下的米格-29评价一款武器要放在其对应的作战体系下,米格-29更是如此。作为一款前线战斗机,米格-29拥有在野战跑道起降的能力。同时在苏*前线的地面雷达基站的引导下,米格-29电子设备落后的短板将被及大弥补。冷战时期苏联的整体战略,就是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面对北约不落下风,所以米格-29的定位非常明晰,在全面战争爆发的情况下,米格-29将在地面雷达基站和野战机场的保障下,与美国的F-15和F-16争夺制空权。
米格-29为了在前线机场起飞设计了独特的辅助进气道
冷战结束后,两德合并,美国空*对原属东德空*的米格-29战斗机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米格-29的性能相当不错,虽然在远距离时由于雷达问题与F-16对抗吃力,但是一旦进入近身缠斗,米格-29就能凭借其压倒性的机动性轻松取得胜利。要知道这是单机之间的对抗,如果将时间拉回到80年代,配合地面雷达基站引导的米格-29显然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猎手。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原属东德的米格-29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苏联的作战体系中,米格-29的短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米格-29采用了辅助进气门设计,其起落架和轮胎设计也十分坚固。苏联人不是傻子,为何要在这些结构上增加不必要的重量呢?因为在苏联人的作战体系下,米格-29需要随时跟随前线部队作战,借由地面雷达基站协助,替苏联的钢铁洪流扫清障碍,由于低速性能极为优良,所以米格-29还能携带对地攻击武器进行一定的对地支援。
在地面雷达基站的引导下,米格-29才能完全施展其实力
虽然米格-29的寿命短,做工粗糙,RD-33发动机在运转到小时之后就需要大修。但是其可靠性却很高,很少发生故障。米格-29的机身大量采用氩弧焊和电子束焊制造,使得米格-29可以在前线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进行大修,因为这种焊接工艺无需进行热处理。总的来说,米格-29的一切只为一个用途服务,就是替苏*的前线地面部队夺取制空权,对抗北约的F-15和F-16等三代机。其余的寿命问题,航程问题等等都不在考虑之内。
米格-29凭借其优良的低速性能,也拥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
在实战中折戟的米格-29年,苏联宣告解体,米格-29也风光不再,俄罗斯在90年代就取消了米格-29的后续计划,将重心都放在了苏-27上。一方面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思想发生了转变,当时的俄罗斯不想也没有能力与美国对抗,米格-29这种用途单一的前线战斗机显然无法满足俄罗斯空天*的需求,另一反面也是因为苏-27的机体更大,拥有更高的升级潜力。这并不是什么武器之间的强弱之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哪种武器在什么环境下更加能适应整体战略需求。
面对北约的信息化攻势,缺乏体系支持的米格-只有挨揍的份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米格-29参加过三场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前者是苏联与阿富汗的不对称战争,在这种游击战和治安战的环境下,就连美*都很难有大的作为,米格-29是为大规模战争设计的战机,显然很难发挥作用。而在海湾战争中,外强中干的伊拉克看似拥有强大的装备,但是在美*的信息化攻势面前,伊拉克的地面雷达基站轻易被美*摧毁殆尽,再加上战术素养问题,导致伊拉克的米格-29基本无法招架,还有大量的米格-29来不及起飞就在地面被摧毁。
伊拉克曾将大量战机埋起来,等待反攻,当然他们等不到这一刻了
最后再来说说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装备的最优良的战机就是米格-29了。但是南联盟装备的米格-29面对北约空*的强大攻势还是毫无还手之力,原因和之前的一样,在脱离苏联作战体系的情况下,米格-29航电设备落后,航程较短的问题暴露无遗。总的来说,米格-29在上世纪80年代确实是最适合苏联空*的战机,别忘了,就在苏联解体的3年前,也就是年,米格-29的产量还高达近架,这足以证明米格-29在苏联空*中的地位。
我就知道你“在看”易北河有钱捧个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