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打败了纳粹德军及其仆从军,解放了大片国土,并把自己的领袖铁托迎进首都贝尔格莱德。那么,南斯拉夫游击队是怎样一支队伍,又是如何开展战斗的呢?
行军:计划严密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作战特点就是要保持最大的机动性,这意味着不管天气如何,行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游击队没有重型武器和装备,他们可以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军,而且不论日夜,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正规部队行军的距离要长得多。
不管部队规模如何,组织一次行军都是复杂的,需要防范各种风险,精心策划。当通信员带着上级命令来到游击队时,大家便知道要有行动了。指挥员和参谋开始讨论行军计划,了解行军路线的人必须严格保密。此后,通信员将前往相关部队和支持游击队的村庄,保证老百姓做好在目的地接待的准备。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行军准备一般在白天进行,每个人会领到弹药和3天所需的食品,主要是粗玉米面包,还有装满水的水瓶。没有弹药带的游击队员就把子弹装在口袋里。
苏捷斯卡战役电影海报游击队员携带的主要物品包括弹药、炸药、机枪的备用弹匣、电线和绳索、斧、锯、铲子和类似工具。由于给养事关重大,每匹马都由一名队员看管。军需官比普通战士对行军路线掌握得更多一点,因为他知道食物和给养所能维持的时间。
行军命令会依次传达,首先是几个前哨,接下来是参谋和通信员,然后在战士间一个接一个传递。军需官在队伍后面,通过敌占区时,还会安排断后警卫。行军通常在黄昏开始,在大雾或黑夜中,战士们在队列中从头至尾用口令保持联系,比如“一二一二”等。
除了每隔几个小时的短暂歇息,行军会一直持续到早晨。行军计划一般是队伍在早餐时间抵达某个支持游击队的村庄,然后停下来休息。如果行军时必须穿越公路和铁路,穿越处两侧几百米的地方必须安排警卫,直到大部队全部通过方可撤离。
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游击队员而言,冬季行军异常艰苦,奥兹伦游击支队的队长还记得他们当年是如何在厚厚的雪中跋涉:“我们支队在向科纽赫峰前进,雪有齐腰深,每前进一两百米就要换一批在前面开路的人”。
年1月25日晚,游击队翻越伊格曼山脉进入波斯尼亚是最艰苦的行军之一:暴风雪肆虐,气温低至零下32℃,名战士用了18个小时走完了10千米,人严重冻伤,人轻度冻伤,医院截肢,而且没有麻药。
战斗准备:分工明确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战斗准备工作始于战场侦察。当地居民、傀儡政府中同情游击队的人、城镇里的地下党组织甚至伪军逃兵,都会向游击队提供情报。俘虏也是信息的重要来源。游击队通常关心的情报包括敌人的番号、人数、兵力部署、活动规律、士气等等。
突袭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战斗的主要形式,游击队通常在夜里或拂晓前发起攻击,这样可以避开敌人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的压制。战士们在形成攻击阵形前,必须以纵队向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内雷特瓦河战役突袭的准备工作在目标20千米之外或者更远,出其不意是游击队最有力的武器,整个行动都要围绕这一点进行。最棘手的问题是要对各部队到达预定攻击位置的时间进行估计,否则无法协调各部队同时进攻的时间。
一旦战斗打响,各部队必须要在几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因此所有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安排妥当。
发起攻击前,战士几乎不进食,因为如果腹部受伤,空腹将增加生存的机会。先锋队员编成攻击和爆破两个组,都在10人以内,攻击手经常携带木板、梯子、剪刀、斧子、锯和其他工具,以便通过铁丝网、障碍和雷区。
爆破手由最勇敢的战士担任,被编入每个连的第1排,而第1连第1排一定是该支队或该营的尖刀。
对爆破手而言,被自己扔出的炸弹弹片击中是家常便饭。每名爆破手携带5~10颗炸弹,有的拴在皮带上,有的放在口袋里或者面包袋里。为了保持隐蔽和灵活性,他们只携带一把手枪和刺刀。因此,爆破手发起攻击时,周围会有战友的火力支援。一个攻击纵队通常包括一名爆破手、攻击手和火力支援组。
争夺村镇的结果往往取决于突击组的战况,他们的任务包括拔掉敌人据点和击退敌人的反扑。与爆破组不同,突击组配备重武器、炸药和最好的轻机枪手,同时还有支援单位和一个连作为后备。
距离目标几千米时,部队会由前进队形变成攻击阵形,每一攻击纵队都有指挥员、弹药输送队员和几名负责抢救伤员的女队员。卫生队带着马匹在部队最后,准备将伤者撤出战场。
不过,为了在敌人围追堵截下求得生路,面对敌人重兵把守的交通咽喉或物资仓库时,游击队的唯一出路就是步兵进攻,而且必定全力一击,最好能在50米之内向敌人发起冲锋。进攻几乎成为游击队员的一种本能。
伏击:分两种类型
打伏击是游击队的拿手好戏,某些支队和游击旅更以善打伏击而闻名。为了攻敌不备,游击队员常常在夜间或清晨进入伏击位置,士兵们常常需要挖战壕,精心伪装,然后静待指挥员的命令。
几次大规模的伏击中,年7月15日在黑山采蒂涅对意大利“墨西拿”师进行的伏击值得一提。在两小时内,意军一个营被歼,游击队却无一人伤亡。随着旅、师及军建制的出现,南斯拉夫游击队组织大规模伏击成为可能。例如,年4月在苏贾村附近,游击队的一次伏击就歼灭了多名敌军。
二战德军虎式坦克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伏击战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意在阻止或减慢敌人前进的速度。比如在年10月,一个游击连在克鲁舍瓦茨-克拉列沃公路伏击德军第步兵师。由于缺少地雷,游击队只在公路右侧的灌木丛中埋设了3枚遥控引爆的飞机炸弹,战士们则隐藏在公路左侧的灌木深处。
一名参战的游击队员回忆:“德军队伍由一辆坦克开道,后面跟着大约10辆卡车,车上都是士兵。我们等到他们全部进入爆炸半径才引爆,传来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有一颗是哑弹),一辆卡车燃起熊熊大火。我们开始向德军进攻,他们就地展开反攻,双方各有伤亡。”
另一种伏击意在打击敌人的补给线并缴获游击队所需物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年1月,南斯拉夫游击队利卡第6旅在杜博拉瓦-托涅公路上组织的伏击。一名游击队员回忆说:“早上7时30分左右,公路上驶来敌人的4辆卡车,后面米处还有另外两辆,车上有食品、军装和鞋子。每辆卡车上都有15~20名保安团伪军。当他们进入伏击圈,我们在50米的距离开火,几分钟内,敌人伤亡过半。我们向后面两辆卡车开火,伪军撒腿就跑。”
到年下半年,游击队的伏击愈加凌厉,占领军只能龟缩到城镇和主要交通道路周边,不再去边远地区活动,只是偶尔进行规模较大的局部进攻。(文/秦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