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米格1.44到苏47再到T50,它们之间有一点共性是一直未曾改变的,那就是俄罗斯人对机动性不懈的追求。从强调瞬时盘旋的鸭翼+三角翼布局的米格1.44,到鸭翼+前掠翼+平尾的苏47,再到回归常规布局但配备矢量发动机的T50,既体现了毛子精湛的气动设计,也折射出了北极熊深深的无奈。
从一代机时代,苏联在电子技术上就被美国拉在了后面,到后来晶体管转向电子管又出现了犹豫,差距被越拉越大,到了三代机时代,比F15晚服役近十年的苏27不但未能体现后发优势,反而被雷达所拖累,带着水泥配重飞了好几年。然而那部重量接近一吨的雷达性能却并不好看,仅略优于F16那个小雷达一点点,比F15最初装备的雷达都差了不少。电子设备的落后使得苏制战机在战场上多次蒙羞,最典型的当属科索沃战争时期,被电子战搞的是又聋又瞎,只能任人宰割。
到了四代机时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隐形设计。美国从最初的U2,SR71这种半隐身性能的飞机,到F,B1,B2,再加上大量的X系列验证机,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隐形战斗机的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而苏联的解体前后带来的混乱,使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又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等离子隐形咋一听高大上,实际上以现有技术完全不可能,苏47具备了弹舱,但前掠翼设计容易导致正面的巨大反射面。即使有美国公开的战斗机的照片,俄罗斯也未能彻底理解隐形飞机的重点所在,更加迷信于自己的气动和机动性,搞出来T50这个细节上对隐形各种不在乎的半隐形四代机,或许真的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