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无意看到了将于年内上映的匈牙利电影《哈迪克》预告片,这部电影以18世纪时效力于奥军的匈牙利轻骑兵名将哈迪克为主人公,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七年战争期间哈迪克率部突袭柏林战例,动作、道具、制服都颇有意思,比如预告片第35秒就很罕见地展示了此时奥军使用的火炮表尺,将来正片上映时想必也值得一看。
01:01看完预告后,笔者一时颇有感触,于是就顺便写写哈迪克这场突袭柏林的经典战例,以飨读者。
本文主人公哈迪克·安德拉什(HadikAndrás),生于年10月16日,恰逢欧洲战争的动荡年代。作为一个匈牙利人,他名字自然是哈迪克这个姓在前,安德拉什这个名在后。不过,在哈迪克效力奥地利军队期间,他更为世人所知的名字则是安德烈亚斯·哈迪克·冯·富塔克伯爵(AndreasHadikGrafvonFutak),虽然哈迪克这个姓氏依旧没变,安德拉什则成了德语化的安德烈亚斯。不管怎么讲,本文出于行文方便,仍旧统一简称其为哈迪克。
▲中年哈迪克
年,二十岁的哈迪克进入奥军骠骑兵部队服役,当时的骠骑兵可以说是匈牙利人的特色轻骑兵。年轻有为的哈迪克也在对土耳其人、法国人和普鲁士人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年奥地利继承战争结束前已晋升为少将,待到年七年战争开打后也迅速升为中将。
▲哈迪克家族在奥军将领名册中出现频率颇高
年6月18日,奥军在这个几百年前的京东购物节取得科林会战的史诗胜利,总算是扭转了普军一路攻城略地的势头,双方开始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大眼瞪小眼地来回机动寻觅战机。于是,到了秋高马肥的10月,心思活络的哈迪克就打算出动六千机动部队直捣普鲁士心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破坏之旅。
▲科林会战鸟瞰图
一番文牍往来后,哈迪克必须奉命留下若干部队看家,于是他能够动用的机动兵力已被削减到人,也就是名正规“德意志”步兵、名充当轻步兵的边屯步兵(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名正规“德意志”骑兵和名匈牙利骠骑兵。扣除必要的人员缺额后,实足兵力约在人左右。此外还配备了2门3磅炮(口径约75毫米,发射1.4千克的实心铁弹或霰弹)和2门6磅炮(口径约95毫米,发射2.8千克的实心铁弹或霰弹),野战里打打步骑兵目标还行,攻城自然不够用。
▲奥军使用的6磅骑兵炮
10月11日,哈迪克率部从萨克森-普鲁士边境的埃尔斯特韦达(Elsterwerda)出发,当日推进2.5德意志里(1德意志里约合7.5-8公里,各邦国均有不同),此后五天分别行进3.75、2.25、3、4、4德意志里,最终在16日打到柏林城下,总计6天不到行军19.5德意志里,约合公里,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不算很快,但在当时已经足以甩开沿途普军,甚至因为推进太快让柏林守军难以置信,他们压根儿就不觉得会有三千奥军精锐胆敢如此无后方作战突入普鲁士腹地!
▲奥匈总参上尉波科尔尼绘制的哈迪克行军路线图
哈迪克此行目的一是突入普鲁士核心地带,迫使前线普军抽调兵力回防,因此既要分兵虚张声势,又得尽量在林地而非开阔地带行进,以免被人看出兵力不多,二来则是破坏普鲁士战争潜力,因而在行军途中还顺手毁掉了大概两万发普军炮弹。
▲现代地图上的哈迪克主力行军路线
不管怎么说,柏林城内守军拾掇起来也能凑个人,而且还能依托城防固守,考虑到哈迪克手头就四门加农炮,口径也挺可怜,要是轰击城墙其实没什么可怕,真要这么干的话,守军耗上几天等到普鲁士援军主力过来就能解脱。不过,哈迪克倒是另辟蹊径,直接让2门6磅“重炮”轰击城东南的西里西亚门,2门3磅“轻炮”则是炮击施普雷(Spree)河上的吊桥,西里西亚门很快便物理意义上“门户大开”,奥军随即突入门内,吊桥也一时摇摇欲坠。
▲波克尔尼绘制的柏林城下战斗示意图
电影《哈迪克》预告片里展示了奥军炮兵使用火炮表尺瞄准射击的镜头,这一点在描绘18-19世纪的战争片里并不多见,笔者此前仅在波兰经典电影《灰烬》(Popio?y)里见过类似场景。考虑到奥军炮兵在这场战斗中大发神威,我们有理由相信《哈迪克》正片里将会展现如下场景:
炮兵士官图恩(Thun)把2门3磅炮对准了施普雷河上的吊桥,一发或是极端幸运、或是极其准确的炮弹切开了铁索,吊桥轰然落下,哈迪克麾下的两个掷弹兵连端平刺刀,冲过吊桥,杀到施普雷河对岸郊区,当场留下十四具普鲁士尸体……
▲《哈迪克》中的表尺
▲《灰烬》中的表尺
大约一两个营的普鲁士步兵随即从科特布斯门赶来增援封堵,普奥两军于是就在西里西亚门和科特布斯门间的空地上展开野战。但一来普军尚不习惯列成方阵对抗骑兵,二来普鲁士步兵里还有不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萨克森人。于是,随着哈迪克麾下骑兵正面冲击,边屯步兵两翼包抄,这批普军也就迅速陷入崩溃。哈迪克颇为得意地在三天后撰写的报告里表示:
我让[德意志]骑兵和骠骑兵拔出刀剑全速跑步前进……克罗地亚兵[边屯兵]端起刺刀侧击。步骑兵同时展开冲击,虽然冒着敌军的猛烈火力,还是表现出色,没有放走一个敌人,敌人要么被射死,要么被砍倒,要么当了俘虏,我们缴获了6面军旗。敌军约有三五百步兵留在科特布斯门后方充当预备队,此时他们也拔脚就跑,我军骑兵撵了上去,除去少数人脱逃外,其余人等要么被砍,要么被俘。
据奥地利总参上尉蒂伦(Thielen)记载,奥军此战共有10人阵亡、28人负伤,战马也有4死3伤,虽然总损失不大,不过死者中倒是有一位颇为重量级的人物,也就是哈迪克麾下的匈牙利老乡鲍勃乔伊(Babocsay)少将,也算是身先士卒马革裹尸了。
普鲁士总参编撰的官方战史里颇为坦诚地谈到了普军此战损失,承认己方死伤军官5人、被俘军官12人,士兵则是93人阵亡、人负伤、人被俘,总计损失将近。如此悬殊的自报损失比例无疑反映出近乎一边倒的战况。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说,哈迪克狮子大开口,开出了50万塔勒赎城费的价码。彻底丧失信心后,怕惹祸的柏林军民随即在八个小时内凑出了大概20万塔勒的赎城费和犒军钱,指望靠这笔钱送走瘟神哈迪克。哈迪克也知道自己的小部队过来敲一笔就算极限,并不可能长期占领破坏,于是拿完现钱便走人,就此结束了这场突袭。
不过,一则流传颇广的传说倒是反映了普鲁士人此时心中大概多少还有点不服气。哈迪克素来喜欢出门买买买讨好女人,据说他这次还特意让柏林当即制备24双印有柏林城徽章的手套,作为献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后兼匈牙利国王特蕾西亚的胜利礼物。结果柏林人做得快,哈迪克拿得急,送回维也纳一看,24双手套清一色都是左手,压根儿就没法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