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它曾是第聂伯河的银燕,更是苏联空军当之无愧的轻装战士,米格29在服役之初确实有着相当不俗的战斗优势。作为一款轻型战斗机,它身材十分轻盈,虽然长度达到17.37米,但翼展只有11.4米,流线型的外壳之下是一颗躁动狂飙的灵魂,2.3马赫的最高速度成就了米格29,也造就了一代神话。
米格29能够飞得这么快,当然也离不开其优秀的RD33加力涡扇发动机,作为一个单人双发动机的战斗机,两台RD33为米格29提供了足足2乘81.4千牛的推力,不过令人诟病的是,该发动机和其他前苏联发动机一样都是大油耗子。
米格29的作战半径只有糟糕的六百千米,而且带弹量的也让它很难在空战中成为主角,米格29在设计之初就只能成为重型战斗机的僚机,就算是对地轰炸能力也是有待商榷的。前苏联对米格29的定位就是护航和地面攻击,不过当时的米高扬非常希望能让米格29能够获得空战优势,可是在竞标过程中逐渐被细化为专门完成空地攻击和反击能力。
70年代还未试飞的最后时间里,米高扬的设计师还希望依靠米格29的优秀机动性打动苏联高层,让米格29成为缩小版的米格25,可惜最终也没有成功。米格29最终成为了又一款专注于对地和反舰的战斗机。既然已经被如此边缘化,米格29凭什么能成为第三代轻型战斗机中的佼佼者呢?
它是轻型战斗机中速度最为夸张的战斗机,承担了苏联科学家对于一款轻型战斗机的所有幻想,米格系统布局的最大特色就是一身融合体,从外形上去看,米格29的主机身与机翼的融合线条非常圆滑,看上去相当舒服,在大角度后掠翼和翼身融合体的加持下,米格29与相类似的轻型战斗机相比胜利足足提升了夸张的40%,这种气动布局的先进性毋庸置疑。
米格29的机翼虽然狭小,但却同样充满了科技元素,三段式机翼的设计在当时是相当相当惹眼,而且最厉害的是垂尾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式结构,这个设计相当大胆,要知道这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并实现首飞的飞机,碳纤维才问世多久,而平尾和操作面上也是蜂窝式结构,这种结构很轻,可以帮助米格29进一步减少重量。
米格29的机身结构上也是将轻型这个概念用到了极致,米格29全身由铝合金作为主体材料,只有部分机身的加强化才使用了钛合金,为了适应机体强度还少量采用了铝合金,这样减重当然还是不够的,为了确保减少金属的重叠部分,飞机的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焊接手法,这让米格29少了很多的铆钉、螺栓和密封胶,可以说为了减轻重量,几乎用到了当时的一切手段,在服役初期还是一枝独秀的米格29到了今天却成了波兰和保加利亚赠送给乌克兰的废旧战机。
从一代神器到跌落神坛,米格29的经历可谓令人唏嘘,它是性价比最高的米格战机之一,同时也是轻型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米格29的出口量极为巨大,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前苏联对外经贸的重要名片。
当时的中亚、东欧、非洲等各种发展中国家看到如此便宜廉价的第三代战斗机都十分眼馋,纷纷掏钱购买,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粉丝,也是当时米格29在实战中确实非常惊艳,在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过程中,米格29在苏联驾驶员的运用下,成功击落了四架苏22攻击机,而在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空军中的苏25虽然迎来了惨败,但米格29的战绩确实跟美国平分秋色。
至少在前苏联没有解体的日子里,米格29从没有给他的祖国丢脸,但米格29作为一款廉价的三代机,技术的瓶颈让它根本没有机会再进一步,年非洲两小国的交战中,米格29输给了苏27,当时还有论调称非洲飞行员的战斗力值得商榷,并不能证明米格29的糟糕,但真正跌落神坛的事情来自于著名的科索沃战争。
南联盟的米格29在美国绝对空军优势之下,尽管11架起飞积极迎战,却没有任何记落的同时,最终被北约联合群一同很逗,无以幸存。这样的惨败是米高扬设计局无法想象的,更是无法接受的。
总体而言,米格29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战机,但空战理念的落后与驾驶员所在国本身缺乏信息战的能力,导致了米格29一步步成为了很多人不想要的战斗机,如果米格29的出生店不是已经解体的前苏联,而是美国,或许可能早就被人推上神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