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曾以旅行为名寻找失落的心
TUhjnbcbe - 2023/10/12 21:42:00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这篇“序”好长好长,长到人们以为一个故事已经结束,殊不知,故事才刚刚开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过去,总以为这句话只是在教人重读书、尚实践。因为陈丹燕,也因为她的《告别》,

澜沧月我从中解读出了一种新意:

奔行万里,于辽阔大地上追寻文字留下的足迹,于漫漫长路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大道寻梦

年,一堂不起眼的中学地理课上,年仅15岁的陈丹燕初闻老师讲解世界地图。

上海是圆,她就是一个点;

中国是圆,上海就是一个点;

地球是圆,中国就是一个点。

而这比一粒微尘大得多的世界,竟浓缩在一张一眼看全的纸上,那就是陈丹燕记忆深处的世界大地图:利玛窦地图。

光阴似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少女已是浑身散发知性香气的女作家,怀念起往事,也不由感慨:“(那堂地理课上)老师说话的声音从记忆深处缓缓升起:它是我对世界向往的开关。”

从那一刻起,“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成了陈丹燕的人生口号。

光阴流转,当她带着“去看利玛窦少年时代学几何的学校”“听一堂意大利语几何课”“去寻利玛窦带去中国的世界地图”等等计划踏上旅途,她不会知道,等待她的惊喜有那么多。

利玛窦上几何课的学校旁有一个塔楼,楼里有口大钟,那是利玛窦小时候便存在的大钟,有多年的历史。

塔楼因为地震的原因并不对外开放,但听闻一个远道而来的中国作家想要寻访利玛窦在故乡生活的遗迹,管理者毫不犹豫地放行了。

接着,陈丹燕要跟一群金发褐瞳的意大利少年一块儿上几何课。

课前,不懂意大利语的她做了许多翻译上的准备,但望向黑板上的勾股定理公式时,她还是走神了。

坐在后排偷眼望向前方血气方刚的意大利男生,陈丹燕不禁想:利玛窦当年也就是这样一个古城少年吧。

其实,每一座城都有许多被遗忘的人,有的人之所以被记起,靠的是他留给世间的贡献,和另一群受惠人的念念不忘。

利玛窦十六岁就离开了他的家乡,前往罗马上学。他二十多岁离开意大利去往东方后,就再没有回过家乡。

在他的家乡,人们大多不知道这个十六岁就离开家乡前往罗马上学的药铺少东家,就是那个给中国人画出首张世界地图的人,也是首位将《几何原本》翻译到中国的人。

在三个两个不远万里寻访利玛窦家乡的中国人出现,他家乡的人才知道,那个十六岁一去未归的孩子在东方做了那么伟大的事,有那么多中国人纪念他。

利玛窦家乡的小广场上,由上海徐汇区zhengfu赠送的半身像,飘洋过海矗立在那里,如同几个世纪前利玛窦托回意大利的传教士带回罗马的中文世界地图那样,默默歌颂着伟人的功绩。

陈丹燕自然也看到了那幅中文名叫《坤與万国全图》的利玛窦地图。

地球是圆的,越南那时称为安南,中国在世界的中央。四川已有了,远洋船上站着红衣小人。ji地也有了,这是来中国的第/张世界面孔。

在国内,陈丹燕看到的是从万历皇帝时留下的地图副本,还很崭新。

而在利玛窦的家乡马切拉塔,多年前的地图边角都磨破了,颜色也因氧化作用变得很深,比之国内版本要古旧得多。

这样的“寻古”旅程,开启了时空的对话。透过古迹,陈丹燕找到了她寻访欧洲的原因:

(曾经的)阅读经历为我塑造了欧洲文学世界的抒情形象——稍纵即逝难以分析的那种飘忽,游满云朵的晴空一般,它笼罩在我三十年长途旅行的路途之上。

大难将至

有些伟大的著作的确需要读者有阅历,有时间,有机会再次阅读,才能读懂。

年,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首都,历史上被称为“巴尔干之钥”的城市,陈丹燕见到了《哈扎尔辞典》源出版书店现如今的经营者米先生。

得知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愈发艰难,座谈中,陈丹燕问了米先生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书店保不住了,你会怎么做呢?”

米先生回答:“年春天,普林西普(萨拉热窝事件主人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临死前还在特雷辛的小桥上唱过歌,因为他心里一直有爱。”

对于巴尔干地区的民族来说,历史是一朵又一朵盛开的鲜血之花组成的。“开始很好但越来越坏”仿佛是他们的宿命。但在他们眼中,宿命还包括“奋起与命运抗争且永不屈服”。

要在弹丸之地保存一个民族的尊严与和平,谈何容易?

历史上,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被占领过40次,它久经沧桑却不屈不挠地活下来。

也因此,当科索沃之战后失去王国四百年的塞尔维亚人终于在十九世纪重新拥有公国时,公国领土面积尽管只是现今的贝尔格莱德那么大,对塞民族而言却意义非凡。

年,为使贝尔格莱德投降,德*实施轰炸,塞尔维亚档案随国家图书馆的炸毁而悉数被毁;

年,为赶走德*,英*对贝尔格莱德实施轰炸,死亡人数超过了德*几年前的轰炸;

年,美*战机在当时的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上空轰炸了整整78个夜晚……

为了阻止美*炸毁大桥,贝尔格莱德市民拖家带口,穿着印有靶心标志的T恤站上大桥,这才保住了大桥。

陈丹燕在黎明前走上这座贝尔格莱德市民用身躯护卫的大桥中央,想象自己也穿着那样一件带靶心标志的T恤。那一刻,她感到数十年的光阴被折叠,如今的世界重演了帕维奇在《哈扎尔辞典》所写下的:

今天的白昼紧紧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真正的白昼熄灭了,是被过去与未来这两个永恒吹灭的。

深冬将至,只不过,这一次不再只是塞尔维亚独自面对的深冬,而是全世界的深冬。届时,会否因为抵抗的力量是整个世界,人类会有一丝胜算呢?

大梦初醒

年12月4日,一个“流浪”地球的女作家坐在上海街头一家小小的咖啡店窗边,认真完成了她时长仅15分钟的微电影拍摄。

影片从她位于废弃多年的犹太会众会堂的经历说起。她在犹太姑娘布兰卡的带领下前往会堂存放经书的小柜处,逐一打开柜门,试图在门背后寻找布兰卡只在传闻中听过的外祖父的签名。

“咔嗒”“嘭”……一次次开门,一次次关门,镜头始终未见布兰卡外祖父的签名,却一一扫过那些被历史尘灰和蛛网渐渐模糊真容的留言:

“ElxemaDomi和LeakaiMaral

HorvathDodi是世界上zui笨的人

谁写这句才是大笨牛——花式签名(无法辨认)”

……

为何寻找?

因为那场本不该出现的大战,因为在窄门内留下只言片语的人们都和布兰卡的外祖父一样,被送到了Nacui劳改营。

曾在安宁岁月里诵经祷告的人们所留下的文字信息,成了zhan前zhan后的联系,而zhanzheng只带来了时间的停滞和伤痛的定格。

在年,我们都以为这些已是历史的尘埃,我虽然旅行去了许多地方,但还是没有体会到光阴荏苒但万事依旧这句话的沉痛。

结束会堂镜头时,女作家如是说。

接着,就是三年来不止于耳的yi情新闻播报,是年初骤然爆发并绵延至今的俄乌战争,是三月开春时上海全城的“封”与“静”,是作家两年多时间自我拉扯后的认识:

我正在见证一个开放时代的消失殆尽,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就像托马斯·曼见证了年不休的意大利大旅行在年的终结一样。

天地静默,然硝烟四起,剑拔弩张,终河山远去。

那咖啡渣残留在杯壁上的千山万水,只能幻化成旅途计划的午夜梦回。

于是告别,于是有了《告别》。

结语

于《告别》一书中,陈丹燕讲尽30年来在地理阅读中留下的作品,用文字重现小说里那些造就背景的地理风景。

她认为,她无力阻止一场zhanzheng的爆发,但她能长久地记住并歌颂那片大地zhan前的美。

这就是《告别》的含义:告别空气尚且清新的过去,告别可以继续背包出游的岁月,告别终将消失于摧毁下的美,不管那是大地,还是小小存经柜门背后的签名。

光阴荏苒但万事依旧。

世界的命运在轮回,陈丹燕曾为新旅途寻找的哨子发出温和与响亮的声音。噢!那是哨声即将落幕的信号。

从此,只有在《告别》的文字中探寻地理阅读的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以旅行为名寻找失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