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战机是指能够有效降低雷达、红外、声波等多种探测手段的反射或发射信号,从而在敌方探测系统中难以被发现的战机。隐形战机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德两国的科学家就已发现,由于无线电波碰到物体会反射,通过计算反射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探测到人类视线范围以外物体的位置及速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利用雷达技术建立了综合防空系统,有效抵御了德国空袭。德国也试图研制能够逃避雷达探测的飞机,如霍尔滕2-29型战斗机,但未能投入实战。
第二阶段:隐身技术突破。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了有关隐身技术的研究,并于年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全隐身飞机——F-“夜鹰”式攻击机。该飞机采用了特殊的外形设计和涂层材料,使其雷达散射截面(RCS)大幅降低。F-在年的海湾战争和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多波段隐身。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了下一代隐身战斗机——F-22“猛禽”式和F-35“闪电”式的研制工作。这两种飞机不仅具有较低的RCS,还具有较低的红外、声波、可见光等多种信号特征,并配备了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具有超音速巡航、超视距作战、超级机动等能力。
第四阶段:新兴力量崛起。21世纪初期,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加紧研制自己的隐身战斗机。俄罗斯于年首飞了T-50(苏-57)式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日本于年首飞了X-2“心神”式试验性隐身技术验证机;印度也在与俄罗斯合作开发FGFA(印度版苏-57)和AMCA(印度版F-35)项目。
第五阶段:未来第六代战机需具备的条件
超高超快的飞行性能,最大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最大升限可超过3万米;
全向全频段的隐身能力,采用全翼身融合和特殊涂层材料,降低雷达、红外、声波等多种信号特征;
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配备大功率新体制传感器、智能輔助技术、无人机协同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