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剧变中的世界秩序存量博弈礼崩乐坏新老 [复制链接]

1#

零、引子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某长者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话题,一个有关历史进程的问题。也许它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实际上可能悄无声息的但却是非常剧烈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尤其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步入一个相当危险的历史时段的今天。

但是开始正式的话题之前,我先讲三个相关的小故事,其中有两个是我亲身经历的。

故事一:时间十几年前,坐标英国伦敦。

我和太太在几周的努力之后,终于在市中心找到了一套比较满意的出租公寓。这是个较好但绝不是豪华的公寓楼。房子很小,一居室;朝向也不好,朝北偏西,基本没有日照。但胜在位置好,就在泰晤士河边(不过没有河景),并且离我太太的办公室距离只有两百米。租金不便宜,每个月要一千多镑,在那个英镑:人民币=1:15的年代,差不多相当于两万元人民币。

(网络图片,与本文无关)

签约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放松,我好奇的和中介打听起素未谋面的房东。在我的想象中,房东应该也是一位成功人士,甚至是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前辈。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个房东是个非常普通的老太太,住在伦敦之外乡下的一个普通小地方(不是Greenwich那种富裕的小镇),能拥有这套房子是源于祖上的遗产,她的生活来源主要就靠这套房子的租金。

那一刻,对我来说是一个“ahamoment”。作为成长于物质匮乏时代、左邻右舍最大的资产也就是一台电视机的80后,这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资产性收入”,或者说“被动收入”的威力,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历史进程相当于个人奋斗的威力。

我本科毕业于国内最好的两所学校之一的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于欧洲最好的、世界上拥有诺奖得主最多之一的经济系,在伦敦金融城工作,拿的是欧洲年轻人里顶尖的薪酬。

即使是这样,我的税后工资里的一大半也要用来交房租。而我交房租的对象,完全不是因为自己的天赋或者奋斗而获得了这笔收入。而且,这样的房东,不是少数。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凭什么?

请注意这两个问题的区别:第一个问题只在乎理性和逻辑,第二个问题还关于价值判断。

我在后面的十几年间不断的想起这件事情并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我自己的答案也时而反复、不断深入。

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待会读完了这篇文章,也许你就会猜出我现在的答案。对,现在的答案,也许几年后,我的答案会再一次进化。

故事二:时间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坐标美国。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巴菲特同学,世界最著名保险从业人员。巴菲特同学有多成功,这里不用重复了。巴菲特同学的具体心经和战法,也不废话了。我想强调的是巴菲特同学自己发明的一个概念:卵巢彩票。意思是说,如果他自己不是恰好赶上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美国,是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这其实也是我们老祖宗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换个人来,没有老巴同学的能力和心性,失却人和;老巴如果生在同样富足的欧洲或者日本,失却地利(后面我们会看到为什么);老巴即使生在美国,但如果生错了时间,失却天时。

下面是美股(SP)过去年(-)的指数,数据来源是RobertShiller。大家尤其注意一下八十年代至今这部分,因为老巴同学99%甚至99.9%的财富来自于这个时间段。大家看看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资本市场最长的历史数据,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八十年代至今这个时间段的逆天之处。

当然很多认真的同学会说所有复利增长的图形都是这幅德性,绝大多数绝对值的增长来自于最后几年。那我们再进一步看看美股的表现和背后增长动力之间的关系变化。

很多人都说股票市场(至少美股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我们把股票市场的实际回报率(股价上涨加上分红收益率)和美国GDP实际增长率来比一下(年之前的GDP增长率的数据来源是AugnsMaddison)。在理论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稳定的。

下图中的五个时间段是美股年历史上的五个较大的牛熊周期。

大家可以看到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美股的总回报率一直明显高于GDP增长,这就是著名的rg。

第二,美股总回报率相比GDP增长的差额(r-g)在年之后显著提升,从最初年里平均的2.8%提升到最后45年的5.4%,整整高了2.6%。

人类对于复利的威力一向一无所知,所以很多人看到2.6%的差距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这个但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知道:

第一、很多人以为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的美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的GDP增长“仅仅”就是2.6%。2.6%的区别,大于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区别。

第二、如果最后45年没有这额外的2.6%,那么SP指数要被抹去三分之二,从多点变成仅仅点。对,你没看错,每年多了2.6%,45年复利下来就变成了三倍。好奇的同学可以自己算一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八十年代后)的美国?凭什么?

故事三:时间世纪之交至今,坐标全球,中美为主。

这个故事说的是两个人群:都是世纪之交那会在中国顶尖学府求学的同学们(基本是70尾和80头,我的同龄人),只不过一群长期在国外(主要是美国)发展,一群主要在国内发展。

这个故事可能有些争议,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我的观察。所以我要先申明:

第一、我说的是整体和统计,不是任何个体,不是任何个体,不是任何个体。请不要用举个例来反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二、我个人不牛,我不牛,我不牛。真心的。见过的听过的大神太多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神们都很忙,很少有时间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