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渐渐熄灭,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强度和惨烈程度震惊了整个世界。旧的秩序被摧毁,然而并没有稳定的新秩序取而代之,战争对土地的蹂躏、对生命的荼*还弥漫着残余的硝烟,很多欧洲人认为大战后的世界“幸存者在如山的白骨中穿行”,混乱的局面导致战争的后续影响同样剧烈而深远。
在四年的时间里,有30多个国家参战,这是第一次席卷世界的工业化战争。无论出于自愿还是义务,世界各地大批男性奔赴战场,留守家园的民众则积极填补他们在工农业留下的空白。尽管战壕里、海洋上、天空中充斥着死亡与杀戮,但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创新的战争,战略战术、交通运输、武器制造都得到了发展。
在艾普瑞尔·梅登编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中,历史专家、学者详细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战火燃遍世界的经过、重大战役、代表人物、大战的影响与遗产等,讲述了大战前后发生的二十个历史大事件,重新回视一百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及那些为此不惜赴死的殉难*灵。
以下内容节选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本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英]艾普瑞尔·梅登编著,高志武崔红岩译,中国画报出版社年5月版。
当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向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扣动扳机,他不仅杀死了奥地利皇储,而且之后4年中宣判了多万人的死刑。倘若刺杀只是战争的借口,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年2月1日
爱德华王子埋下仇恨的种子
普鲁士入侵丹麦,英国重整外交*策
普鲁士和奥地利明目张胆地占领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种族杂居区,使丹麦与现在的德国决裂,这令年轻的英国王子爱德华大为震惊——这位未来的国王爱德华七世与丹麦的亚历山德拉结婚才几个月。尽管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德倾向日益明显,但爱德华夫妇还是在冲突中公开支持丹麦人。
年,爱德华王子与亚历山德拉王妃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以及与母亲冰冷的关系构筑了爱德华七世外交*策的基础,他培育了一个坚定的亲法反德集团,该集团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年仍活跃在*府中。在爱德华七世的影响下,皇家海*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现代化,以对抗不断壮大的德国海*。英国超然中立的外交*策也逐渐销声匿迹,与法国和俄国签订结盟条约,该条约最终形成三国协约,将英国与印度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年2月8日
古老的帝国驾鹤西去
二元君主国取代奥地利帝国
主导德意志国家的传统力量是奥地利,其哈布斯堡家族自年起便居于统治地位,而普鲁士王国在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国王的统治下蒸蒸日上。两股力量的权力竞争越发激烈,公开的较量浮出水面。
由于匈牙利退出,实力削弱,奥地利帝国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烦琐的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国。在二元君主制内部,两国各自独立统治,通过一个复杂的联合部长系统统一协调。这一解决方案造成奥地利内部*治的不稳定性,反过来又在广阔的帝国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压力点。譬如,匈牙利对非匈牙利臣民的压迫*策,使其很容易成为塞尔维亚人和俄国人资助的煽动活动的攻击目标,年这些煽动活动在奥地利人治下的波斯尼亚危害极为显著。在奥地利的传统依附关系中,许多小型德意志公国已经统一在普鲁士人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旗帜下,奥匈帝国只得将目光转向奥斯曼帝国影响力减弱的巴尔干半岛,伺机扩张。
年7月19日
法国为德意志统一做嫁衣
奥托·冯·俾斯麦认为“普法必须一战,德意志才能统一”,煽动向法国开战。法国战败,拿破仑三世与残余部队被俘,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轰然倒塌。普鲁士占领法国大部分领土,收到战争赔款后才撤*。
普法战争中的法国士兵
这种主权的羞辱以及富庶工业重镇阿尔萨斯-洛林的割让令法国上下悲鸣四起。强烈的民族仇恨在法国人心中生根发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为了做好与德国发生新冲突的准备,法国的外交事务以此为中心展开活动,法国舆论也呼吁收回割让的省份。普法战争后,北德意志邦联解体,由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取代,并由威廉一世和俾斯麦首相领导,同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巴黎成立。
年3月20日
俾斯麦被迫归隐
威廉二世掌权后,德国外交转向侵略与扩张
奥托·冯·俾斯麦对于缔造德意志帝国厥功至伟,与法国的新生仇恨使他落下好战之名,但“铁血宰相”是维持中欧稳定的重要力量。他阻止德国鲁莽地追逐殖民地,避免了与列强直接竞争。年,他宣称巴尔干半岛战争不值得付出“波美拉尼亚火枪手的健康之骨”。年,他与俄国签署《再保险条约》,限制两国间发生冲突的可能。
威廉二世非同寻常地优先继任了他的父亲腓特烈三世的皇位。威廉二世即位后,与俾斯麦冲突不断,年宫廷上的恶*攻击终于迫使俾斯麦辞职。接替他的列奥·冯·卡普里维极力迎合威廉二世,致使《再保险条约》失效,将俄国推向法国的怀抱。卡普里维热衷与英国建立友谊,却永远无法兑现,到了年,德国在欧洲已形单影只。
年1月4日
法俄强强联手
法国与俄国建立*事同盟
铁树也会开花:民主共和的法国竟然不顾本国民众的抗议与古老的专制帝国俄国彼此勾结,沆瀣一气。
法国认为,法国处在英德两国的包围之中,无法逍遥自在;俄国同样认为,英国在中亚和远东地区威胁了俄国的利益,德国与奥匈帝国的结盟也令其寝食难安。
过去的*府间条约主要是为了防止互相插手对方事务,如今的条约则是为了缔结*事同盟,确保一方遭受攻击时,另一方可以提供帮助。
毫无疑问,法俄结盟是欧洲列强结盟的始作俑者,他们像登山者一样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年12月29日
南非烫手,德国禁碰
数十年来,英国与德国一直存在利益竞争,如今南非地区已成为矛盾的焦点。英国开普殖民地对独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突袭失败,最终引发布尔战争。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独立虽未经英国批准,但得到了祖籍国的坚定支持。
德皇威廉二世起草了对布尔总统保罗·克鲁格的贺信,德国新闻界对此大肆宣传,激起了英国方面的愤怒。英国外交部的弗朗西斯·伯蒂爵士气势汹汹地告诉德国驻伦敦大使,消灭德国海*对英国舰队来说“易如反掌”,德国大使极为震惊。
威廉二世对德国的局限性和*治上的孤立心知肚明,英国的过激反应也在意料之中,因此他决定提升德意志帝国的海*实力,不再将英国视为潜在的盟友,而是潜在的威胁。
年7月10日
退一步海阔天空
英国和法国都虎视眈眈,欲控制尼罗河以连通北非的殖民地,两国在非洲的争夺达到白热化阶段,危机一触即发。年,英国占领埃及,法国受到很大威胁,迅速派出小股部队前往两国殖民地交界的法绍达(现今南苏丹的科多克)。
年7月10日,法*意气风发,他们经过14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占领了法绍达。但实力增强的英*杀了个回马枪,一个小型炮舰舰队在帝国主义*策明星人物霍雷肖·赫伯特·基齐纳的率领下,到达这座孤悬的港口。双方均据理力争,坚称己方有权在此驻扎,最后达成妥协,同意在港口同时升起英国、法国和埃及的旗帜。同时,法国本土的两院议会激烈地讨论战争的相关问题,最后发现胜利取决于海*的实力:法国*舰虽机动灵活,但排水量小,无法与大块头的英国*舰抗衡。于是,法国撤*,双方议定殖民地的法定边界。
法绍达事件后,英法关系恢复正常。清晰的边界划定产生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压力,摆脱了数百年间时断时续的流血冲突,开启了联盟合作的新征程。
年6月11日
“黑手会”下黑手
随着塞尔维亚国王命丧秘密组织之手,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的友谊也结束了。
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属于亲奥地利派,民意支持度极低。当时,*变*官强行闯入王宫,将国王夫妇从藏身之处揪出,残忍杀害。这个惊天丑闻震动了整个欧洲。
这一暴行是“黑手会”所为。“黑手会”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秘密社团,致力于从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手中恢复“塞尔维亚人”的国土(波斯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等都包括在内)。“黑手会”在塞尔维亚主力部队中盘根错节,新*府因担心成为下一个被无情暗杀的对象,拒绝屈从欧洲各方压力逮捕嫌犯。后来,参与密谋的关键人物德拉古廷·“阿皮斯”·迪米特里耶维奇成为“黑手会”的领导人,他还同时担任塞尔维亚*事情报部门的首脑。年,他借助这种强有力的双重身份发动了对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刺杀,但行动失败。3年后,他成功地策划了对弗朗茨·斐迪南臭名昭彰的袭击。
年3月31日
德皇造访丹吉尔
德国离间英法两国的行动失败
年4月8日,法国和英国《挚诚协定》签署,结束了两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争端。为了试探英法两国的协作程度,威廉二世抵达丹吉尔,发表演讲支持摩洛哥独立。法国正计划接管摩洛哥成为其保护国,威廉二世的做法令其十分懊恼。
威廉二世希望利用随后的会议缓解局势,并以此为契机,慷慨给予法国对摩洛哥的有限控制权,使其向德国靠拢,孤立英国。但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全力支持法国,德国再一次遭到孤立。丹吉尔危机的解除为年阿加迪尔危机的应对提供了借鉴经验,尽管这次德国的*注更高——一艘德国战舰沿海岸游弋宣示利益,法国和西班牙的部队在摩洛哥街道上部署,但德国人的目标一如既往,结果却丝毫未变:法英两国的*事依存度有所提高,法国守住了摩洛哥,顶住了德国的*治攻势。
年9月5日
日本遏制俄国的殖民扩张
俄国在亚洲的殖民野心日益膨胀。年2月8日夜间,日本人对停泊在亚瑟港(现为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了毁灭性攻击。
日本对俄国的这一打击不仅使沙皇专制*权因年革命而濒于覆灭,而且迫使俄国将目光投向西方以扩大其影响力。朝野各派着眼于提升俄国在斯拉夫地区的影响力,东正教民族主义势力也有所增强,俄国的外交*策越来越集中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同时,为了使黑海的舰队自由出入地中海,俄国夺取土耳其海峡控制权的欲望也越发强烈。
年10月6日
奥地利接管波斯尼亚
年起,奥匈帝国部队就已进驻奥斯曼帝国波黑行省,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有名无实。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与奥匈帝国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艾伦塔尔经过一系列书信往来与6小时密谈,达成协议,俄国同意修订年条约,准许奥匈帝国全面控制波斯尼亚。当奥地利人宣布自己的主张时,伊兹沃尔斯基像其他欧洲*治煽动者一样义愤填膺(但绝没有像塞尔维亚那样出离愤怒)。当维也纳威胁要公开秘密会议纪要证明伊兹沃尔斯基两面三刀时,俄国才退缩并迫使塞尔维亚接受吞并的结果。
这一事件促使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和公众仇恨的对象发生了转变,至今仍是困扰马其顿和科索沃的心魔。同时,如果奥匈帝国接管波斯尼亚,意大利作为与奥匈帝国和德国三国同盟的一员,则将根据多年前的承诺获得克罗地亚的海岸领土。但奥匈帝国背信弃义,意大利*府愤愤不平。年,意大利一怒之下加入了三国协约集团。
年9月29日
饿虎扑食的意大利
意大利入侵利比亚,触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英国和法国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边疆,意大利则突然入侵奥斯曼的中部省份利比亚,世界其他国家都为之一惊。意大利运用先进技术结合空中侦察,很快占领主要城市,之后却陷入游击战与反击战的泥潭。同时,意大利人对多德卡尼斯群岛(希腊最南端的岛屿)发动了粗暴的海上攻击,土耳其人伤亡惨重,被迫进入防御状态。
这在巴尔干半岛引发了连锁反应(由俄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挑动),导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占领表明其在外交关系上已经疏离了传统盟友。他们事先没有征询三国同盟伙伴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都致力于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性)的意见,直接与法国和英国休战了。
年1月21日
法国投票支持民族主义
反德强硬派雷蒙·普恩加莱在民族主义浪潮中当选总理,年7月阿加迪尔危机后,他突然转向右倾。年,他出任总统,加强了对外交*策和最高战争委员会的控制,并派出资深*治家蒂菲奥勒·德尔卡塞(被威廉二世称作“威胁德国的最危险的法国人”)担任驻俄国大使,以更好地协调法俄两国的*事战略。
普恩加莱*府为战争做准备时,很可能通报了俄国大使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俄国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与奥匈帝国发生任何冲突,都会得到法国的支持。
法国*府的鹰派认为,俄国的全力以赴是巴尔干战争获胜的最有力保证,而且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入侵将使二元君主制陷入瘫痪,协约国盟友就可以放开手脚应对德国。
年2月12日
英德两国*事谈判破裂
对舰船制造设置上限?免谈
两国因疯狂进行舰船制造竞赛已经筋疲力尽,但这种狂热也构筑了英国民族自信的脊梁,德国则同样提升了国际地位。英国战争大臣理查德·伯顿·霍尔丹秘密访问柏林,试图制止*备进一步升级。
国家尊严的平衡往往太过脆弱。德国希望英国承诺在以后的任何冲突中都能保持中立,而英国将海*优势作为筹码,却没有因此得到德国的慷慨回馈。
结果,霍尔丹空手而归,海*建设并未减速,更加重要的是,德国将英国进一步推向了与俄国和法国的*事结盟。
年9月30日
俄*大秀肌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如火如荼,俄国将炮口对准奥地利
一年前,意大利入侵了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利比亚,巴尔干同盟成员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都加快步伐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取领土,其保护国俄国已经明确表示支持。
如果奥匈帝国对边界发生的潜在变化大惊失色,那么看到沿波兰边境与奥匈帝国接壤处迅速集结的五六万名俄国后备*一定更让他们担惊受怕。这是俄国对其竞争对手的第一个重大攻击行动,打破了交易破裂秘而不宣的传统,为年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塞尔维亚强烈的保家卫国意识将在战争中吞噬地球上众多生命。
俄国外交大臣谢尔盖·索佐诺夫指出,如果发生冲突,“我们可以依靠法国和英国的切实支持”。
年10月17日
塞尔维亚挖开阿尔巴尼亚的墙角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让奥匈帝国见识了残忍的暴力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巴尔干同盟的攻城掠地令奥匈帝国如临大敌。如今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打响,参战各方都想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塞尔维亚对马其顿取得了碾压式的胜利,已经挺进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控制了大片领土,令各方忧心忡忡。塞尔维亚肆意滥杀的报道接踵而至,甚至有传言说奥匈帝国驻科索沃普利兹伦的执*官遭绑架并被阉割。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塞尔维亚士兵在马其顿
塞尔维亚面对质询,要么佯装一无所知,要么谎称撤*,奥匈帝国愈来愈明确,塞尔维亚不可理喻,只能诉诸武力。年10月17日,奥匈帝国给塞尔维亚8天时间撤出争议领土,否则兵戎相见,俄国建议塞尔维亚顺从对方的要求。10月26日,阿尔巴尼亚从塞尔维亚的铁蹄下解放出来。阿尔巴尼亚下达最后通牒的成功以及对俄国暗中支持的有效遏制,使维也纳当局尝到了甜头,试图在年如法炮制,但结果大相径庭。
年12月14日
君士坦丁堡唯德国马首是瞻
巴尔干战争期间,俄国将对土耳其海峡的垂涎暂时放在一边,但从未放弃这一长远目标。年12月14日,奥托·利曼·冯·桑德斯率领德国*事代表团到达君士坦丁堡,负责训练和指挥奥斯曼帝国第一*团和土耳其海*。奥斯曼帝国的部队在巴尔干半岛一败再败,颜面尽失,对英国海*的出现也如惊弓之鸟。
尽管德国为了避免外交危机进一步升级,做出了巨大让步(但也令德国民众极为不满),但俄国未能从极度仇德的德尔卡塞法国*府那里获得支持,这提醒俄国,虽然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协约,彼此的关系却亲疏有别。
俄国第一次将德国视为直接威胁,而非奥匈帝国。他们意识到只有欧洲爆发全面战争,他们才能掌控土耳其海峡。这场战争也将法国,特别是英国拉了下水。
年6月21日
塞尔维亚发出预警,但语焉不详
塞尔维亚首相向奥匈帝国预警斐迪南将遭暗杀
年6月,塞尔维亚首相尼古拉·帕西奇向塞尔维亚驻维也纳公使馆发送电报,警告将有一场针对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暗杀阴谋。年6月21日,塞尔维亚驻维也纳公使约万诺维奇拜会奥匈帝国财*大臣,他极其隐晦地提醒,斐迪南大公的波斯尼亚之旅恐以悲剧收场。帕西奇并未就潜在威胁与奥匈帝国外交大臣直接沟通,而是选择通过约万诺维奇——据传闻,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吞并后就是在他指挥下展开的游击战争——进一步告知奥匈帝国高层的某个人,而且尽可能含糊其词,让人感觉是捕风捉影,难以取信。可见,帕西奇要让人知道他发出了预警,但又希望对方不一定当真。
年6月28日
斐迪南大公遇刺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侄子、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视察部队期间被枪杀。扣动扳机的是激进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学生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他来自秘密*事社团“黑手会”,而“黑手会”有塞尔维亚*队密谋者暗中撑腰并提供武器装备。
斐迪南大公遇难虽令人悲痛,但也为哈布斯堡王朝遏制好战的塞尔维亚提供了必要的借口。事实上,弗朗茨·斐迪南是奥匈帝国*方智囊的领袖,主张用联邦的形式改组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斯拉夫社区大多数百姓仍然忠于弗朗兹·约瑟夫本人,只是对*府不满。如果*府的代表性增强,便可削弱塞尔维亚对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影响,进而平息斯拉夫社区的独立诉求。这将对俄国釜底抽薪,使其自称的“保护”斯拉夫人和东正教基督徒的使命成为无本之木。但这样的*策从未得到出台的机会。
年7月23日
奥匈帝国宣战
*治结盟导致战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奥匈帝国*府担心公众舆论不支持战争,自年以来一直在伺机寻找正当理由。为了将巴尔干新贵置于死地,他们甚至发出了塞尔维亚几乎无法接受的最后通牒。威廉二世在柏林对奥匈帝国表示支持,他指示德国驻维也纳大使:“我们必须尽快与塞尔维亚断交。事不宜迟!”奥匈帝国提出的条件极尽侮辱之能,塞尔维亚无法接受。
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各国就像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那样崩塌,俄国、德国、法国、英国及其所有海外领地都卷入了战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进,意大利、奥斯曼帝国、日本紧随其后,美国也最终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纳河畔的德*国战壕
编著丨[英]艾普瑞尔·梅登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申婵
校对丨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