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本就不太平,疫情下的世界也就更加不太平了!那么,如果再有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加持,太平可能只是个奢望了。目前的世界局势正在验证着这一点。
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使人们焦头烂额,一场波及能源和粮食安全的俄乌冲突更使本就低迷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基于对忍饥挨冻的担忧和恐惧,这世界更加躁动不安了。
情绪需要释放,经济必然关联*治,而*事则可能被视为*治的最后手段。所以,中欧的这场俄乌冲突尚未看到结束迹象,巴尔干半岛的争执却又起,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和伊朗也是剑拔弩张。而诡异的是,西太平洋的风浪也被掀起。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来临。
世界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乃历史必然,因为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反应,是基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春蚕破蛹。然而,之于世界格局,显然又是新旧势力的较量。所以,和平状态下实现交替也许只是美好的愿望。
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格局正处于急剧变化中”的论断已经成为世界共识。然而,世界格局如何变,最终会变成何种模样似乎还不是那么笃定。从历史经纬、实力变化、良好愿望这三个层面来说,一超多强的格局“转化”为多极化体系似乎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个过程一定是艰辛的,亦不排除最终会以非和平的方式来实现的可能。
直白地说,所谓的世界格局“重塑”,就是指“美国的霸权以及美国和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终结”。美国及西方阵营会轻易放弃吗?显然不会。两个原因,一是不愿放弃“权和利”是天性。二是目前情况下美国和西方阵营仍然在整体实力上占优。
从历史经纬来说,近现代以来,每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或世界霸主“换人”之际,总是伴随着战争。当然,这个战争的概念包括“热战”和“冷战”两个方面。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之所以退出世界舞台皆是输于战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沙俄的崛起被中断伴随着战争。
纳粹德国和*国主义的日本由兴起到覆灭,英国“让”出世界老大的位置,美国崛起为世界“一哥”、苏联强大为超级大国,均是在战火中完成。即便是苏联解体于冷战,但人所共知,那场冷战的凶险程度绝不亚于一场热战。
最近几年,特别是疫情爆发后,美国“地缘*治大师”基辛格博士曾多次提醒世界:目前的国际局势颇似一战前的氛围。笔者之前曾专门在文章中讨论过“基辛格博士为何用一战之前而不是二战前的氛围来比拟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并总结了三个原因。
基辛格博士之所以将目前的世界局势比拟为一战前的氛围,主要有三大因素:(1)一战前的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新兴势力正在崛起,并有了推动世界格局改变的动机和需求。而那时的英法两个殖民帝国依然比德国实力强大。(2)二战实质上是一战的延续,是在完成一战时没能够实现的世界格局“重塑”。(3)一战有偶然因素,本可以避免或推迟。
之所以说一战本可以避免或推迟,是因为那时的德国“羽翼未丰”,实力尚不足以挑战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这个偶然因素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发动了一战。也就是说,德国属于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便仓促下场开战,提前开启了通过战争来改变世界格局的模式。其结果可想而知,被英法两国联手打败了。
客观地说,英、法虽然在一战中遏制了德国,但自己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直白地说,英法被打怕了,有点怵战了,所以才搞起了绥靖,导致德国迅速恢复,并继续其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诉求,于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一心想统一欧洲,所以眼里只有欧洲三强英国、法国和苏联,但他却忽视了同样已经崛起,而且有着更大目标的美国。在美国加入战团后,终至两线作战的德国战败。希特勒本想站在欧洲*治舞台中心,最终却落了个被覆灭的命运。
二战的结果彻底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英、法两个殖民地大国自此沦落,英国交出了世界老大的称号,美国晋级“世界一哥”,苏联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中国也因此进入了世界大国行列。此后又经过长达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冷战,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一超多强”局面。
至此,基辛格博士将目前世界局势比拟为一战前的用意已经非常明了,一是利用智慧和妥协避免再次爆发世界大战,或能够尽可能地拖延战争的爆发。二是世界格局的改变一旦不能水到渠成,且出现偶然因素下的擦枪走火,则有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的可能。这也是基辛格一直在呼吁俄乌冲突尽快停火的原因。然而,基辛格的这个“良好愿望”则有落空的可能,因为现在已经无异于“摊牌”。
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美国总统拜登就将俄乌冲突以及对俄罗斯的削弱性制裁定义为了“民主与威权的决战”。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此后不久将对乌特别*事行动目标调整为“终结美国霸权及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一个说要“决战”,另一个说要“终结”。试想,还能有妥协的余地吗?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双方较量中,有一个“议题”在舆论场上被反复讨论,且有一部分人无法理解或解读不够全面。那就是欧洲在使用能源问题制裁俄罗斯时,为什么甘愿“杀敌八百而自损一千”?
人所共知,欧洲经济和民生一直高度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却以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来制裁俄罗斯,结果反而是欧洲国家自己备受煎熬。制裁造成的通货膨胀使欧洲国家经济低迷,民生遭受重大影响,一些欧洲国家*府甚至因此而倒台。然而,令很多吃瓜群众不解的是,这些国家仍然是“一条道走到黑”。
至于这些欧洲国家宁愿自己苦不堪言也要制裁俄罗斯的原因,舆论场上多将其解读为受美国胁迫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原因。不排除有这个因素,但显然也不够全面。客观地说,其中亦有价值观因素,以及价值观所掩盖着的另一个关联体系,即这些欧洲国家认可且受益的现行国际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不支持乌克兰,一旦俄罗斯取得了俄乌冲突的胜利,这些欧洲国家也就会失去附着在现有规则秩序中的利益。所以说,凡事都有其因果关系。
一言以蔽之,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规则和秩序亦包含着西方阵营的利益,这也是这些国家甘愿追随美国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美国能够组成盟友体系,并以此体系为基础对世界实施霸权的途径。显而易见,美国会利用这一途径进行世界战略的博弈,从而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而当世界格局面临改变,美国可能会失去霸权,西方国家可能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国际规则秩序体系时,美国和西方阵营定然会拧在一起,进行遏制或扭转,使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事实上,美国和西方阵营正在这样做。
自从核武器诞生并为不止一个国家掌握后,便没有谁不恐惧战争了。但恐惧战争并不等于没有战争,基于可以通过代理人战争来达到目的这种模式,不乏有人会挑起战争。再者,当“筹码”足够大时,比如事关世界格局变化后自己的位置,或自己的霸权地位时,即便是有核国家之间也难保不会孤注一掷。这就是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下冲突热点突然增多,一些原本可以风平浪静地区诡异掀起波澜的根本原因。
俄乌冲突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但目前仍然看不到任何停战趋势。俄罗斯说要实现特别*事行动目标,美、英等西方国家称会继续援助乌克兰,并发誓说“不能让俄罗斯获胜”;在东南欧的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与科索沃最近也是“针尖对麦芒”,看似是因为车辆牌照所引发,但若将塞尔维亚与俄罗斯的关系,科索沃当局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以及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分别与北约关系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话,不能否认这又是北约与俄罗斯博弈中一张牌的可能。
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场规模性冲突。从形式上看,虽然确有以色列基于生存需求对伊朗核武器问题不能容忍的诱因,但如果将伊朗在这场世界性博弈中的地位和角色考虑进去的话,同样不能否认美国基于维护霸权地位而埋下伏笔的可能。
更为诡异的是,正值西方阵营与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博弈之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西太平洋挑起的这场风波。按理说,为了赢得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应该是在其它地区低调行事,进而集中精力对付俄罗斯才合乎情理。然而,美国*府却与佩洛西演出了一场“戏”。这显然不是战略智慧低下所能解读,很可能是在试探“底牌”,并为接下来可能的世界格局重塑做准备。
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已经来临,世界格局重塑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变,以及变成什么模式,目前却也是难以确定。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即实力是基础,而且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过,实力也有因为选择阵营而具有此消彼长的可能。比如,同样也有着渴望改变世界格局需求的德国、日本等。它们希望通过世界格局的改变而甩掉“历史包袱”,从而重新武装自己。所以,即便是“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改变,但多极化体系形成时是否还以二战的体系为基础将会引发一些国家的不同选择。比如,美国是否会利用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来服务于自己的最后一博,很可能会改变博弈的实力对比。
从良好愿望来说,如果能以和平方式实现世界格局的重塑,当然对全人类有利。然后,从历史经纬、实力对比及现实局势层面来考量,亦不能排除此次世界格局的重塑需要通过战争方式来实现的可能。假若走到那一步,想来没有谁会退缩,毕竟,那将决定未来几十年谁会主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