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的能力要想得到学界认可,必须依赖公开发表的成果。白纸黑字彩图发出来不算结束,有人阅读、引用才算成功。成果多了就需要分个三六九等,应运而生的科研评价指标可谓种类繁多,最知名的非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JIF)莫属。
图源:科睿唯安
JIF的争议既往有之,吐槽者甚众,但这并不妨碍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自己文章的JIF而殚精竭虑。每年7月,不少SCI作者都会像买彩票一样等待科睿唯安放榜“开奖”,各种预测机构更是提前预热、比拼准确率。涨者洋洋得意;跌者垂头丧气;被剥夺JIF脸都变绿;晋升一区喜不自禁。
JIF的魔力背后有其原因,曾几何时,基于JIF的期刊评价体系构成了不少高校和机构毕业的门槛、晋升的垫板、基金的敲门砖、“帽子”和头衔、能力的证明、甚至是“无私的爱情亲情”的象征。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基于JIF上演,无数教程和套路宣扬着攻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杂志的答案。
图源:必应
但这一现状要再次迎来一些改变,年,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University)的一纸声明给学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科研人员的雇佣和提升不再参考JIF。这一事件在彼时也得到了《Nature》杂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