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式战斗机在世界战机研制史上被称为多国联合研制的典范。它的成功研制和使用不仅使欧洲国家拥有了一款能够与美苏同时代战机相匹敌的先进装备,也为后来更先进的台风战斗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制一款新型主战武器装备,难度之大是众所周知的。而多个国家联合研制一款主战武器装备就更是难上加难。多国联合研制虽然可以缓解巨大的资金压力,但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有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就是在武器装备的规格和制式维护、保障等具体细节上要想实现统一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年号称全球最大的联合战斗机研制项目F35项目启动,F35属于第五代战机,集现代高技术于一身,具有超音速巡航和隐身能力。
最初,英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挪威等国都是F35联合研制计划的合作伙伴。这样合作有诸多优点,一方面是在研制经费上可以多国共同承担,减小经济压力。另外战机研制成功后的出口市场也将会得到较大的扩展,同时还可以减少飞行员的培训成本。
然而,F35由于种种原因,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费用一升再升。于是几乎所有参加联合研发的国家都不同程度打起了退堂鼓或减少购买数量,有几个国家干脆直接退出。
由此证明多国联合研发其实是意见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发的“狂风”多用途战斗机就开创了多国联合研发的典范。
年7月17日,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开始就联合研制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进行论证工作。最终还是因为在作战需求等问题上的分歧,加拿大、荷兰和比利时三个国家退出合作,剩下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继续进行既定的联合研制论证工作。
在二战时期,此三国的关系是势不两立,德国和意大利同属于轴心国阵,英国则属于同盟国阵营。
但随着战局的变化,三国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年7月,英美*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变,随后宣布投降,摇身一变成为同盟。投降的意大利在战后竟然变成了战胜国。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败的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就这样,联邦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成了同属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巨大的*事压力和尽可能摆脱美国的控制,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共同需求。年由英国宇航公司、联邦德国宇航公司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共同组建的帕纳维亚飞机公司正式成立。
英国宇航公司、联邦德国宇航公司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都代表了各自国家航空最高水平。英国宇航公司作为英国最大的航空航天企业和最大的导弹制造企业,同时也是西欧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曾为英国制造了等著名战斗机。而联邦德国宇航公司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也同样在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
三国联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投入比例和分工。三国共同入股的帕纳维亚飞机公司成立后,按各自的优势,三国经过协商,首先确定了彼此的投资比例和研制范围。英国宇航公司和联邦德国宇航公司各占42.5%股份。意大利的阿莱尼亚飞机公司占余下的15%,前机体和机尾在英国中心,机体在联邦德国,机翼在意大利。
研发工作一开始便遇到了问题,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很难满足设想的一个机型同时满足制空和对地攻击的任务。
经过多方面的商讨,决定多用途战斗机按照一机多行的方法研制,即以对空作战为主的帕纳维亚单座战斗机可以对地攻击任务为主。帕纳维娅型双座战斗轰炸机两种机型。紧接着,问题又接踵而至,帕纳维亚型战斗机在整体设计上,包括各项技术指标都无法达到最初的综合作战能力,即超过美国F4EF*怪战斗机的设计要求。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取消帕纳维亚战斗机发展计划,集中力量研制性能更完善的帕纳维娅型战斗轰炸机。这样有效的集中了研制力量,同时降低了研制与使用成本,为最终狂风战斗轰炸机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对于新型战机的使用,三国都有着自己的不同需求,对于联邦德国来说,需要一种具有执行战场遮断能力和攻击战术目标的对地攻击性突击轰炸机以对付华约国家的坦克装甲集团的进攻和现代化防空武器系统拦截.英国面临苏联地面部队巨大*事压力,从国土防空的意义上来说,英国空*需要保证本土安全的防空战斗机。根据当时航空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三国经过反复分析和认真协商,最终达成统一。先设计对地攻击型成功后,再在对地攻击型的基础上开发以对空作战为主机型。
在整个研制期间,三国始终都密切配合,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随时协商,不断调整着研制的步伐。
狂风除了采用可变后掠机翼设计外,还采用了发动机反推力装置。紧急情况下只需要至1千米的跑道就可以满足对机场条件的需要。
狂风还装备了先进的地形跟踪雷达,以满足他以低空高速的方式进行突防作战。在当时这是它独树一帜的超能之处。地形跟踪雷达又叫地形跟随雷达和地形回避雷达,是战斗机自动地形跟随系统的核心。地形跟踪雷达可以在飞行中把探测到的地形的距离、方位、高度信息提供给战斗机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中央数字计算机通过高速运算自动控制飞机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地形回避雷达可以不断探测出前方高于规定高度的障碍物,驾驶员就可以根据雷达的指示做横向的机动飞行。系统可持续判断前方2.5公里范围内的地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飞机低空飞行时的安全性。
年8月14日,英、德、意三国联合研制的第一架原型机在联邦德国进行首次试飞,九月被正式命名为狂风RDS对地攻击机。
10月30日,第二架原型机在英国完成首飞。狂风从正式研制到原型机首飞仅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年7月29日,狂风开始量产。年,狂风开始陆续装备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空*部队。
狂风配备两门27毫米口径毛瑟机炮,七个可根据不同任务挂载多种武器的外挂点,可挂载包括空对地导弹、反辐射导弹、集束炸弹、燃烧弹、照明弹需要时甚至可以挂载核弹。
狂风的最大载弹量为公斤。狂风IDS对地攻击机在机身尺寸和最大起飞重量方面,虽然要比其主要对手苏联的苏24小而多,但它结构重量轻,发动机性能出色,外挂点设置合理,在外挂物的重量与类型上都比苏24略胜一筹。
在机载武器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方面,也要超过体积和重量更大的苏24。狂风IDS虽不能和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但却完全有能力压制F、米格23和F4这些第二代战斗机。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的狂风IDS对地攻击型战斗机在综合战斗力方面都处于冷战期间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年8月2日,伊拉克*队入侵科威特。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队发动代号“沙漠风暴”的*事行动,狂风首次投入实战。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狂风对地攻击机共出动架次,炸毁伊拉克35个大型机场和60个小型机场以及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所形成的破坏效果明显,超过使用激光制导炸弹的美国空*攻击机。
战争初期,由于出动的次数多、强度大,而且实施的多是低空投弹,攻击的又是配有大量的低空防空导弹重点防护的空*机场等重要目标,加之在缺少地标的沙漠地区条件下飞行等原因,狂风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随后,狂风采用制导炸弹进行中空攻击,损失大大减低。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后,狂风战斗机又参加了年的科索沃战争和3年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年9月,最后一架狂风驶出工厂,狂风的诞生也为日后欧洲台风的联合研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多国合作研制经验。
直到目前,狂风仍然是西欧许多国家主要的地面攻击机。狂风战机联合研制的成功经验,对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无论是在*事上还是在技术上、经济上还是*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