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战结束后,由于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美苏两个不同体系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人类进入了恐怖的冷战时代。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在二战中,曾经还是盟友的美苏也曾爆发了一场空战误击事件。这一事件,也被一些史学家认为埋下了冷战的祸根。
年11月7日早晨,苏联近卫第6步兵*在*长科托夫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部队正行驶在由南斯拉夫南部重镇尼什前往贝尔格莱德的路上。
这次远距离的行*虽然路程艰苦,但却几乎没有任何的风险,因为此时南斯拉夫境内的德*几乎被清理干净。从11月1日出发到现在,苏*没有受到一次德*的袭击,也就放松了警惕。
11月7日上午9时,一群美*战机正朝着南斯拉夫境内飞去,美国陆*航空队第82战斗机联队3个中队共60架P-38“闪电”战斗机正按照之前联队指挥官爱德文森上校布置的任务,打击位于塞尔维亚南部及科索沃地区的德*车队,行动代号“使命-”。
10时50分,美*飞机发现了地面上的一只车队,在没有辨别部队标识的情况下,美*95、96中队*战机便发动了进攻。突然的袭击,让地面上行进的苏*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美*的首波攻击就造成了苏*前面的20辆*用车辆被炸毁,其中包括了包括科托夫*长乘坐的指挥车。
袭击发生后,驻尼什的苏*第歼击航空兵师准备派出飞机时,美*机群已经到了机场上空,一场“空战”不可避免。而此时,美*飞行员依旧将机场的飞机当成了德*战机,本着将敌机消灭在地面的原则,发动了空袭。
后来紧急起飞的两架苏*雅克-9歼击机遇到了完成轰炸苏*车队的美*第95飞行中队。以少击众,很快就击落了一架美*战机。在美*的还击中,一架苏*战机坠毁,一架被机场的苏*高炮部队“击落”,两名苏*飞行员均牺牲。
很快,越来越多的苏*战机强心起飞,伴随着第二波起飞的6架苏*战机,开始了对美*战机的拦截。随着苏*战机的逼近,美苏交战越发的猛烈。最后,还是眼尖的苏联飞行员发现了战机上涂的美*标志,苏*才停止了攻击。
苏*停止攻击后不久,美*飞行员也发现了不对劲,也识别出了这些飞机是苏*战机。在不引起“盟*内战”的情况下,苏*飞行员用不开枪的方式,将美*请出了战场。至此,双方的一场冲突告一段落。
战后统计,美*第82联队损失3架战机,另有5架P-38受损,两名美*飞行员阵亡,一人重伤。而苏*方面3架雅克歼击机被击落,1架受损。
相比于空战的损失,苏*地面部队损失格外惨重。在美*弹药用尽后,苏*3辆油罐车、28辆卡车、4辆指挥车、1个仓库、1辆拖车、2辆机车被摧毁,还有22辆卡车、25节火车车皮被炸毁。除近卫第6步兵**长科托夫牺牲外,另有40人牺牲(6名*官,34名士兵),37人受伤。
对于这场误击事件,美*给出的解释是战场情况复杂,时至今日,美国媒体仍将错误归罪于苏*一方。他们将责任归罪于苏联地面部队未及时向美*通报自己的行动路线。当然,谎言终究是谎言,面对年10月14日就解放的尼什,美*声称攻击的是另一条公路上撤退的德*,问题是两者之间相距公里,这误差也太大了吧。另一方面,事后从坠毁的P-38战斗机残骸中找到的飞行地图显示,美*的攻击目标也是尼什。
最后,为了平息事件,爱德文森上校被免职遣送回国,但是回国后很快又重新受到重用,并一路平步青云至少将。
当时美苏是盟友,最大的对手是轴心国,所以双方都不想把该事件扩大化。最终,苏方接受了美国方面的解释,同意这是一场“误会”。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一场误会。很多人认为,这次美*误击事件是在战争即将结束前美*对苏*实力和反应的一种试探,以确定未来的应对策略。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误会之战”让美苏两国之间产生戒心,为冷战埋下了伏笔!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