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每天解读一本书南斯拉夫通史一书看懂
TUhjnbcbe - 2024/10/27 17:09:00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39.net/pf/bdfyy/xwdt/

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南斯拉夫通史》。作者是巴尔干历史研究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马细谱。他于年到年在南斯拉夫学习和生活过,对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切身体会。南斯拉夫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但曾经他是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从年到年,在它存世的70多年里,世界风云变幻,经历过残酷的二战、漫长的冷战以及数不清的波折。几乎每一次,南斯拉夫都能安然度过,并以独特的姿态令国际社会瞩目。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它陷入血腥内战。最终分裂成六个共和国。作为国家的南斯拉夫就此成为历史名词。这并不意味着南部斯拉夫人退出了历史舞台。实际上,作为斯拉夫民族的重要分支,南部斯拉夫人已经在巴尔干半岛定居多年,创造过璀璨的文明。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作家、学者和艺术家活跃在公众视野中。

例如西方行为艺术先驱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学者齐泽克等等,他们都是南部斯拉夫人,并且前半生都在南斯拉夫度过。中国人对南斯拉夫也有着深刻记忆。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几代人的精神食粮。剧中插曲《啊!朋友再见》。以及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都曾广为流传。”今天要讲的这本南斯拉夫通史,用清晰的笔触勾勒出千百年来南斯拉夫人的奋斗历程,以及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的兴衰浮沉。

我的讲述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早期历史,巴尔干半岛与南部斯拉夫人。

第二部分,为独立而战,挣脱异族统治。

第三部分,欧洲火药桶,两次世界大战与南斯拉夫的诞生。

第四部分,保持平衡,游走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

第五部分,轰然倒塌,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最后讲一下解体的后遗症。

现在开始想第一部分,早期历史,南部斯拉夫人和巴尔干半岛。欧洲大陆东南部有两座深入地中海的半岛,一座是今天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另一座就是巴尔干半岛。巴尔干一词源自土耳其语,是大山和多山的意思。这形象地描绘了巴尔干的地理特征,山脉连绵,重峦叠嶂。据统计,山地占据了整个巴尔干约70%的面积。广义上的巴尔干地区包括今天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十几个国家。不过,一般情况下当人们谈起巴尔干,主要是指前南斯拉夫联邦中的六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和黑山以及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它们的风俗有区别,信仰有差异,但都算斯拉夫人,语言也都属于斯拉夫语族,可以互相交流。斯拉夫人并不是统一的民族,而更像是部落联盟。在古代欧洲,他们分布在如今的德国以东,一直延伸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内。

从公元四到六世纪,这些斯拉夫部落逐渐分化为东、西、南三大分支。其中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一支就称为南部斯拉夫人。他们被认为是现代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的共同祖先。由于纵横交错的山脉把巴尔干切割成大大小小的盆地河谷。哪怕有一小片平原,也因为高山阻挡和外界隔绝,所以斯拉夫部落基本是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而且南部斯拉夫人也很难保持民族单一性,这是因为他们既同当地土著通婚,也跟后续进入巴尔干的其他民族进行融合。比如,古代克罗地亚人本来是巴尔干原住民,斯拉夫人到来后,才开始讲斯拉夫语,接受斯拉夫风俗,慢慢融入了南部斯拉夫人,这个过程叫做斯拉夫化。在这种情况下,散居各地的南部斯拉夫人部落差异越来越大,唯一能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就是斯拉夫语。从公元九世纪起,一些南部斯拉夫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如塞尔维亚王国、波斯尼亚王国、克罗地亚王国等。

下面以塞尔维亚的历程为例进行说明。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北部东南方,是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九世纪末,塞尔维亚人皈依东正教,并且被纳入拜占庭统治。12世纪中期,由于内外交困,拜占庭的统治区域急剧收缩。这给了塞尔维亚人拓展空间,他们趁机崛起,吞并了不少原属拜占庭的地盘。年一个名叫奈马尼亚的部族首领创建塞尔维亚王国,继续蚕食拜占庭领土。这在第11代国王斯蒂芬杜尚在位时达到高潮。杜尚先同东边的邻居保加利亚联姻,确保外部安全,随后利用拜占庭内乱的机会,连续发动攻击,一路打到希腊中北部。鼎盛时期,塞尔维亚王国的版图约占巴尔干半岛面积的2/3。年杜尚自封皇帝。不久他得到东正教会认可,加冕为塞尔维亚语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从这个称号可以看出,杜尚试图把塞尔维亚打造成帝国,自己成为南部斯拉夫人的最高统治者。那么杜尚的构想能实现吗?

答案是不能。这是由巴尔干半岛的外部环境决定的。此前,塞尔维亚王国之所以能快速扩张,靠得不完全是自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沾了土耳其人的光。土耳其人发源于中亚,逐步西迁至拜占庭管辖的小亚细亚,即今天土耳其的主体部分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人能征惯战,到14世纪初已经完全控制住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拜占庭帝国只能龟缩在首都君士坦丁堡负隅顽抗。由于要全力对付土耳其人,拜占庭无暇西顾,这才让塞尔维亚趁虚而入,攫取了不少地盘。现在,拜占庭奄奄一息,塞尔维亚将迎面撞上奥斯曼帝国。从14世纪中期开始,奥斯曼军队频繁渡过达达尼尔海峡侵扰巴尔干。他们先后占领了保加利亚南部和大半个马其顿。对塞尔维亚构成直接威胁。强敌压境,塞尔维亚联合波斯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组成巴尔干同盟军,共同抵御侵略。

年6月15日,巴尔干同盟和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平原决战。最终前者战败。这一战摧毁了巴尔干地区主要的军事力量,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只是时间问题了。奥斯曼帝国先是拿下保加利亚,随后在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拜占庭帝国。随后再掉转头,收拾巴尔干同盟的残余势力。年塞尔维亚王国,年希腊沦陷。此后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地也陆续向奥斯曼帝国称臣。不过奥斯曼的扩张势头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被另一股势力所遏制。那就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是中欧的古老家族,长期垄断。德意志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号称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这个王朝具有如今奥地利、西班牙、德国、捷克、匈牙利等广阔地区。其中的匈牙利早在12世纪初就吞并了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克罗地亚王国。巴尔干西北部的另一个地区斯洛文尼亚,因为与奥地利接壤,更早些时候就接受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直接统治。这样就形成了奥地利统治巴尔干西北部,半岛其余部分归奥斯曼帝国的格局。由于双方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也导致分出两种治理模式下的南部斯拉夫人相互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摆脱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第二部分为独立而战,挣脱异族统治就将讲述这个过程。这里主要讲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域的情况,包括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波黑、黑山等地。总体来说,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不算严酷。相反因为纳入了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巴尔干的内部纷争得以平息。对某些地区,帝国还给予了较大的自由度。例如在黑山就没有设置帝国行政机构,而是让当地人自制,只要按时缴纳赋税即可。所以历史上黑山人以热爱自由而著称。这种统治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被称为奥斯曼式的和平。

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宗教人口的结构。此前,南部斯拉夫人主要信仰基督教或东正教,而大量涌入的奥斯曼人带来了伊斯兰教。同时,奥斯曼帝国赋予穆斯林各种待遇,比如免于纳税、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这让其他教徒心生羡慕,不少人改信伊斯兰教。据统计,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年后,巴尔干半岛上的穆斯林达到了总人口的19%,有些地区,如今天的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几乎全体成了穆斯林。这既为巴尔干的宗教文化注入了多元色彩,也引起了一些基督徒的不满。加上封建主对农民剥削比较重,所以从统治初期开始,一部分南部斯拉夫人就不断组织反抗运动,这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这些小规模反抗本来不足以动摇帝国的统治根基。可随着奥斯曼的衰落,局势发生了变化。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这多年间,沙俄帝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十次战争,统称俄土战争。奥斯曼连战连败,失去大片土地。帝国对巴尔干的控制也出现松动。于是南部斯拉夫人跃跃欲试,想摆脱异族统治,尤其是塞尔维亚,试图重建王国。奥斯曼帝国进行了严厉镇压,曾一口气杀掉多名塞尔维亚地方首领,而此举只是激起了更大反弹。

年4月,沙俄再次向奥斯曼宣战,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经过激烈战斗,俄军兵临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地民众在沙俄的支持下纷纷起义。奥斯曼帝国内外交困,只能与沙俄签订合约,承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这意味着巴尔干半岛中北部地区正式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加上早已取得独立的希腊王国,奥斯曼在巴尔干的地盘只剩下半岛中部的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连这都很难保住。因为新生的巴尔干各国都想把它们据为己有。这就为两次巴尔干战争埋下了伏笔。

先讲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年8月,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爆发起义,奥斯曼军队镇压造成平民伤亡。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这四个已经独立的国家迅速结成巴尔干同盟,准备支持起义。进而将奥斯曼势力彻底驱逐出去。这得到了沙俄、奥、匈、英、法等欧洲列强的支持,他们向巴尔干同盟提供武器装备,并帮助训练军队。由于列强撑腰,巴尔干同盟底气十足。年10月,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仗打了半年多,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在列强的调停下,奥斯曼完全退出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取得独立,但部分领土划给巴尔干同盟,而马其顿则被整个的瓜分。问题在于对瓜分方案,同盟内部存在着争议。特别是保加利亚人十分不满。战争中保加利亚军队是主力,承担主攻任务,也承受了巨大伤亡。所以,保加利亚人认为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中,自己理应斩获最多,甚至提出了独霸马其顿的要求。这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开始抱团共同对抗保加利亚。

年6月,保加利亚军队先发制人,突袭马其顿。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军固然强悍,可是以一挑三实在是勉为其难。更糟的是奥斯曼帝国也趁机入侵。保加利亚四面楚歌只能投降。根据停战协议,保加利亚割让了在前一次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这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后果是保加利亚元气大伤,退出了对巴尔干主导权的争夺。相应的塞尔维亚实力大增,成为最强大的巴尔干国家。塞尔维亚人的野心被激发出来,他们渴望称霸半岛,领导所有南部斯拉夫人。这就同奥匈帝国产生了冲突,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三部分,欧洲火药桶,两次世界大战与南斯拉夫的诞生。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前面讲过15世纪前后,奥地利就控制了巴尔干西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年,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进一步向南渗透,染指波黑地区。为什么选中波黑?因为波黑紧邻亚得里亚海,直通地中海,位置十分重要,而奥匈帝国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出海口。年10月,奥匈帝国兼并波黑,这阻碍了塞尔维亚称霸巴尔干的计划,令塞尔维亚人强烈不满。沙俄在背后推波助澜,试图通过塞尔维亚阻止奥匈的扩张步伐。塞尔维亚也需要大国支援,这就形成了塞尔维亚在明处,沙俄在暗处,共同抵御奥匈的局面。奥匈帝国孤掌难鸣,转而拉拢德国。而德国向巴尔干的渗透又引起了英法警觉。因为两国都不希望德国的影响力继续提升,于是英法俄结成协约国,对抗以德奥为核心的同盟国。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斗争焦点就集中到巴尔干半岛。正是从这时候起,巴尔干被称作欧洲火药桶。火药桶迟早是要爆炸的。

年6月,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携夫人访问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当皇储车队行驶在萨拉热窝街头的时候遭到袭击,斐迪南夫妇双双身亡。据调查,刺客是三名仇恨奥匈的塞尔维亚族学生。奥匈帝国认定刺杀是塞尔维亚政府策划的,遂于年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沙俄和法国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全国总动员。德国见状向两国宣战,英国则向德国宣战。这一来,协约国和同盟国全面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时,奥匈帝国拥有多万人口,万军队。塞尔维亚总人口多万,只能动员40万兵力,双方实力悬殊。不过,塞军战斗力很强,一度把澳军打得满地找牙。关键时刻,保加利亚为收复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加入同盟国,出动70万大军攻入塞尔维亚。塞军难以支撑,被迫转移到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大部沦陷。亡国在即转机却出现了。年美国参战,注定了同盟国战败的命运。而在巴尔干这个局部战场,随着希腊和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的实力也全面反超同盟国。年秋,协约国发起反击,收复了塞尔维亚全境。这年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还在战争末期,原属奥匈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宣布独立,并谋求同塞尔维亚联合。战后三个地区成立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王国面积24.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万,算中等国家,它得到了欧洲列强的认同。因为经过一战,沙俄、奥匈和奥斯曼三大帝国崩溃。巴尔干出现权力真空,南斯拉夫则填补了这个真空。列强希望借助它保持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所以刚开始南斯拉夫王国的外部环境是不错的。他的内政可就复杂得多了。南斯拉夫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名义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位平等,都有机会参政,可实际上,塞尔维亚人掌握了大多数军政资源。比如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就是塞尔维亚人,从首相、外相再到军队高层,也是清一色塞尔维亚人。对此,其他民族当然不满意。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议员在议会中想尽办法拆台。这导致南斯拉夫政局极其不稳定。从年起,十余年间,南斯拉夫更换了25届内阁,最短命的仅仅维持了一周。初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禁止政党活动,将全部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他的理由是,政局已经混乱到不可收拾,只有实行君主专制才能把四分五裂的国家凝聚起来,事不凑巧。这一年秋天,美国大萧条爆发,随即扩散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受此影响,南斯拉夫工厂倒闭,出口锐减,农业歉收,经济一团糟。亚历山大一世采取高压政策镇压反对派。这引起了强烈反弹。

年10月,亚历山大一世访问法国马赛时被反对派刺杀。他死后,年仅十岁的王储继位,政局更加动荡。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意大利和德国先后建立法西斯统治,迈开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德意两国的势力很快向巴尔干渗透。有鉴于此,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签订巴尔干公约,共同保障巴尔干的安全。出于遏制德意的考虑,英法表示支持。问题在于,这种支持只停留在口头上。实践中英法对纳粹步步退让,而仅凭巴尔干国家自身又无力阻挡纳粹。为求自保各国转而亲近德国。以南斯拉夫为例,年其对德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50%。经济上对德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巴尔干公约实际上名存实亡了。

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南斯拉夫宣布中立,试图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纳粹的紧逼下,南斯拉夫、北边的匈牙利、东边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投入法西斯阵营。不久意大利进犯希腊,南斯拉夫被彻底孤立。无奈之下,南斯拉夫王国政府于年3月26日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可此举不得人心。第二天,南斯拉夫军方发动政变,成立新政府并与英国联系公开反对纳粹。这惹脑了德国。希特勒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进攻南斯拉夫,为此,他不惜推迟入侵苏联的计划。所以南斯拉夫的抵抗客观上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年4月,德军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南斯拉夫军队全线崩溃。南斯拉夫王国仅仅存在20多年就宣告灭亡,其国土被轴心国分割。从15世纪奥斯曼和奥地利瓜分巴尔干,到纳粹颠覆南斯拉夫王国,可以看到巴尔干始终是大国博弈的棋子,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令人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不仅浴火重生,还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是怎么做到的?

下面就来讲第四部分的内容,保持平衡,游走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二战落下帷幕。在战后重建的国际秩序中,东地南欧各国,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都成了苏联的卫星国。只有南斯拉夫例外,他不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甚至一度同苏联决裂。南斯拉夫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同他在二战中的表现密不可分。南斯拉夫王国灭亡后,南斯拉夫共产党在第一时间组织武装进行抵抗。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主力调往苏联南边,南共军队趁机收复了不少领土,德军不得不调集重兵。进行围剿。至年底,30万南共军队牵制了轴心国60多万大军,其中包括24个德国师。这极大地缓解了欧洲其他战场的压力。进入年2/3的南斯拉夫土地已获得解放。这一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苏联也展开反击,相继解放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苏联还向南共军队提供大量装备,并且派出军队配合南共收复贝尔格莱德。随后,南供军队发起全面攻势,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

年11月,在南共主导下成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共总书记铁托当选为联邦总理。纵观整个过程,南斯拉夫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获得解放的。不像波兰、匈牙利等国都是苏军拿下的,这是南斯拉夫联邦避免了被操纵的命运。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明争暗斗,形成了长期对峙,这就是所谓冷战。南斯拉夫处境十分微妙,它南面的希腊和西面的意大利属于北约阵营。东面和北面则环绕着华约成员国,倒向哪一方都可能招致另一方的敌视,从而损害南斯拉夫的利益。怎么办?铁托的对策是不依附任何阵营,而力争在北约和华约之间搞平衡外交。所以,当斯大林要求南斯拉夫彻底倒向苏联时铁托坚决拒绝。其实他算得很清楚,只要同苏联保持距离,欧美国家就会把南斯拉夫当作可以争取的合作伙伴,提供援助。这对于饱受战火摧残的南斯拉夫来说是急需的。果然,从年到年,英、美、法等国向南斯拉夫给予总计42.5亿美元的援助款。而同一时期的联邦德国只获得了13亿美元。利用这笔巨款,南斯拉夫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如运输机械、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外贸方面,西方国家也打破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令,向南斯拉夫大量购买农产品和工业品。也允许南斯拉夫进口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西方国家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以南斯拉夫遏制苏联。铁托充分利用这一点促进经济发展。十年内,南斯拉夫的工业生产增加两倍,GDP年均增长9.2%,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改善。这样的发展速度令苏联卫星国羡慕不已。

当然,铁托与西方的合作是有限度的,他绝不甘心沦为西方附庸。斯大林逝世后,南斯拉夫开始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年,铁托帅南斯拉夫党政代表团访苏,双方发表莫斯科宣言,两国关系正常化。铁托并未因此疏远美国。他于年和年两度访美。两任美国总统福特和卡特也先后造访南斯拉夫。美国始终是南斯拉夫四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文化、科技和军事合作协议。西方还取消了南斯拉夫公民的签证,就是说南斯拉夫人去往欧美国家是免签的。这种游走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策略,让南斯拉夫的经济模式也显得非常独特。它既不是纯粹的苏式计划经济,也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政府创建了大量国有企业,并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指导,但并没有消灭私营经济。比如,直到20世纪60年代,全国仍有80%的耕地由私人耕种。同时,南斯拉夫积极引进外资,从年起,美、英、德等国资本大规模涌入南斯拉夫投向石油、汽车、水泥、发电等领域。南斯拉夫融入全球市场的程度是苏联及其卫星国所无法想象的。至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达到美元,位居世界第35位。民众的购买力提高25%以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私家车进入千家万户。农业人口也从70%下降到28%,这标志着南斯拉夫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这些成绩在东南欧的诸多国家中是相当亮眼的。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和东欧各国都频频派出代表团向南斯拉夫取经,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南斯拉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而繁荣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重大危机,那就是地方主义。随着危机的总爆发,一度风光的南斯拉夫联邦最终分崩离析。

第五部分轰然倒塌,我就来揭示南斯拉夫解体的全过程。首先要讲的是地方主义的根源。这跟南斯拉夫的国家构成有关。南斯拉夫有五大主体民族及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这五大民族各自建国,再加上以穆斯林为主的波黑,共计六个共和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邦。此外还有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南斯拉夫联邦就像是块儿大拼图,由八个板块儿拼接而成。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各共和国之间差异很大,这使得南斯拉夫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本书作者归结为。也就是有两种文字,三大宗教,四种官方语言。此外,南斯拉夫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土耳其人、匈牙利人、捷克人等。科索沃的主体民族就是阿尔巴尼亚人。另一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更是多民族杂居,官方语言就有六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就尤为重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协调不同地区的利益,把他们捏合起来。铁托当政时期在这方面比较成功。

年,铁托出生于克罗地亚,早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后来成为南共总书记。二战中铁托领导的南共武装坚持抵抗。战后凭借巨大声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铁托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最高领导人,由此开启了他35年的统治生涯。铁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南斯拉夫这块拼图给粘合起来。为此,他软硬兼施。对那些过分看重地方利益甚至有分离倾向的干部坚决撤换。另一方面,铁托又赋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在行政上和经济上,联邦政府主要起指导作用,而不直接干涉。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联邦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如成立专门的信贷基金,帮助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效果是显著的。从年到年,南斯拉夫平均增长率7.6%。而在中央的扶持下,落后的黑山年均增长率为11.3%,马其顿为9.7%。这就在财政上把这些地方同联邦政府牢牢的绑定起来。为了加强民众对联邦的向心力,铁托还推行高福利政策,义务教育、医疗保障覆盖全民,物质水平也不断提升。以农村为例,至年,所有农户中已有93%通电,50%拥有电视机,60%拥有冰箱。另有17%的农户开起了小汽车。这在同时代的东南欧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可这样的发展模式是有隐患的,因为无论是扶持不发达地区,还是高福利政策,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资金是从哪里来?

只能来自发达地区。南斯拉夫联邦的六个共和国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属于发达地区,也是联邦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这意味着是他们在补贴其他地区。例如,仅占联邦总人口8%的斯洛文尼亚就负担了25%的联邦财政收入。尽管贡献最大,但在中央权力的分配上,发达地区并不占优势。作为第一大民族,塞尔维亚人在中央机关里只有82名。相反,人口最少的黑山岛有53名。对此,发达地区自然是有意见的,认为这不公平。此外,历史上克罗地亚深受奥地利和意大利影响,再加上同塞尔维亚人冲突不断,所以一直有着比较强烈的地方分离主义倾向。好在铁托本是克罗地亚人,他又善于维护各民族关系,有他在,局势就还可控。然而,把国家稳定寄托在某个人身上,终究是不牢靠的。年5月4日,89岁的铁托去世。早已潜伏的问题开始一个个暴雷。

首先是权利断层。由于没有人具备铁托那样的权威,南斯拉夫进行了体制改革。具体做法是,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各出一人,再加上南共联盟一个人,共计九人,组成中央主席团。主席团主席,也就是南斯拉夫最高领导人,由这九个人轮流担任。此举提升了地方权力,削减了联邦政府的威信,导致地方分离主义愈演愈烈。紧接着,经济也开始出问题。铁托当政后期,为了维持高补贴、高福利政策,不得不大规模举债。铁托逝世时,南斯拉夫的外债总额已接近亿美元,远远超出了偿付能力。无奈之下,联邦政府继续向国际社会借债,以新债还旧债,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恶果很快显现。20世纪80年代起,南斯拉夫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率连年攀升,至年,通胀率翻了25倍。这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联邦政府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也难以为继,于是马其顿、黑山等地区也出现了分离主义倾向。各民族对南斯拉夫的认同感也日益淡薄。

80年代中期,还有相当数量的民众自认是南斯拉夫人,而到80年代末,已经没什么人认同这个身份了。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只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或黑山人等等。南斯拉夫内部的裂缝越来越大,这块大拼图已呈现崩溃之势。给出致命一击的是苏东剧变。年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相继实现政权交替,此后两德统一。年3月,立陶宛率先脱离苏联建国,开启了苏联解体的过程,这也鼓舞了南斯拉夫国内的分离主义势力。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率先发难,拒绝派代表出席中央会议,造成独立的既定事实,其余四个共和国勉强维持,但已然是摇摇欲坠。年9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个月后,波黑也独立了,它们相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至此,南斯拉夫联邦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及两个自治省。有鉴于此,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改组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其面积只相当于南斯拉夫联邦的40%,人口为原来的45%。从年南斯拉夫王国诞生,到年南斯拉夫联邦覆灭,南斯拉夫历经70余年风雨,最终解体。这或许说明,以巴尔干半岛极度破碎的地理环境和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很难实现长久的统一。

最后我们讲一下南斯拉夫解体的后遗症。二战后,因为南斯拉夫联邦的存在,巴尔干半岛保持了40多年和平。一旦联邦解体,原本被压制的民族矛盾、地域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巴尔干再一次成为欧洲火药桶。年6月,克罗地亚的塞族人试图独立,然后同南联盟合并。这引发克罗地亚和南联盟之间的战争。半年内双方伤亡14万人,另有50万人沦为难民。这时候,波黑又出现问题,占波黑总人口31%的塞族人提出独立建国,遭到波黑政府的反对内战爆发。波黑内战造成约20万人死亡,万人流离失所。年底各方在巴黎签订定和平协议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可纷争并没有结束。年的科索沃战争是南斯拉夫解体的另一个后遗症。直到6年黑山脱离南联盟,整个解体过程才算基本完成。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为了各自独立的六个国家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和黑山。大家各奔前程,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国家,已经成了历史名词。

不过,本书作者认为,南斯拉夫仍然给后市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首先,在南斯拉夫存世的数十年间,巴尔干地区保持了内部稳定,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冲突大为减少。这对于维持东南欧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二战后由于联邦政府的推动,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民生也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也是今天不少前南地区的人仍然怀念南斯拉夫的重要原因。最终,南斯拉夫因为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轰然解体。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又是沉痛的教训。可以说,南斯拉夫的生死存亡勾勒出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史,为后世提供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至此,《南斯拉夫通史》这本书就解读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天解读一本书南斯拉夫通史一书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