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刊文,证实俄黑海舰队副司令、一级舰长安德烈·帕利在马里乌波尔战役中牺牲。这已经不是俄罗斯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事实上在俄乌战场上,俄高级将领屡次遭遇“斩首行动”。
其中确实有“第五纵队”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俄乌战场上,美国除了没有派兵直接参战之外,竟是在场外“遥控”这场战争。换句话说,美俄已经在战场上交锋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年,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突然宣布,SpaceX将启动一个名为“星链”的计划,该计划预计在年到年期间,在太空近地轨道部署1.2万颗卫星。
这些卫星干什么用呢?
给出的说辞,肯定是“造福人类”这样冠冕堂皇的神圣理由。
结果,俄乌战争戳穿了美国政府以及埃隆·马斯克打造“星链”计划的谎言。因为,“星链”成为了美国用在俄乌战场上的“杀人帮凶”。
2月26日,曾是无数人偶像的埃隆·马斯克,亲自宣布“星链”服务系统将在乌克兰战场上启动,并向乌克兰发送更多的终端。
截至年1月16日,正处于运行状态的“星链”卫星达到了颗,并且还有颗正在进入轨道。
这意味着,在马斯克决定让“星链”加入到俄乌冲突这一刻,战场上的俄军头顶上,便多出了至少颗“眼睛”,死死地盯着俄军的任何细微行动,而且完全不需要眨眼睛。
你以为这就够可怕了吗?还没完呢!
美国利用大数据和AI人脸识别技术,在“星链”与无人机的交叉互动下,开始搜索有价值的“斩首目标”。这些无人机的操作者,其中不乏西方国家派出的一些以“雇佣军”身份,帮助乌克兰战斗的技术人员。但是,提供数据、AI技术,甚至防范俄军通过“黑客技术”截获无人机的“安全团队”很可能在乌克兰这个国家之外。
这意味着,美国不仅介入了俄乌战场,很可能还在“遥控”这场战争。
哪怕俄军撕掉军衔,也挡不住头顶上的多颗“眼睛”,更挡不住无数无人机在天空中边穿梭,边进行人脸识别。
可怕的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结束。
无人机可以直接执行“斩首行动”,但是无人机目标还是比较“大”。只要俄军小心防范,是能及时发现和做出反应的,起码不容易被乌军的无人机偷袭。
这时候,美国跟俄罗斯玩了一个“阴招”。
他们怎么做的呢?
先让头顶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眼珠子”,盯紧地面上俄军的动向。随后借助连通的大数据,以及装有AI人脸识别的无人机开始比对目标身份。
确定目标后,无人机会远远地跟着目标,而后台会给前方不同的“战斗小队”下达任务。比如到某个指定位置集合,但具体要干什么,却不会告诉你。
等到“任务小队”全部到位后,这时候后台会下达指示,击杀某人。这个人,就是被“人脸识别”的有价值的俄军高官。
这种操作方式,有点像“网约车”。下单后,司机不知道顾客是谁,他的任务就是把车开过去,等待与顾客碰面。同样的道理,接到“任务的小队”,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任务,所以能起到很好地保密性。
试想,三四个人组成的战斗小队,按照任务要求,扛着火箭炮就过去了。发射两三枚炮弹后,直接跑路。如果这样的小队化整为零,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出现在战场上,全靠“接单”之后的任务指示,进行战斗。
俄军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种新型的战斗模式,我们姑且起名为:“接单打击”。
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来,需要面对“统一”战争的时候,美国是否也可以不出面,直接通过“任务下单”与我们打一场巷战,并借助无人机进行骚扰、跟踪以及执行“斩首行动”。
不知道各位听到这里,感受是什么?
但我个人的感受,是后背发凉。
未来可能会面对上万颗“星链眼睛”,还会面对大数据、AI人脸识别技术和越来越先进的无人机。这样的仗,该怎么打?
总不能所有人都戴着面具上战场吧,这也太low了。
我们先来看看俄罗斯的做法。
俄罗斯派出了“电子战部队”,但与这支部队相关的情况,在俄罗斯各个官方媒体上虽然没有查到具体信息,但从乌克兰方面公布的信息来看,“电子战部队”确实已经出现在了战场上,而且损失并不小。
有乌克兰方面消息称,3月5日,乌军在南部尼古拉耶夫附近对俄军展开了伏击,击毁了一辆“托恩”电子战车。该战车一般装备给电子战连队及以下侦察分队,主要用途就是展开机动侦察。
3月6日,乌军公布基辅外的俄空降部队编队中,出现了RB-B“鲍里索格列布斯克-2”无线电侦察干扰车的身影。
然而,仅仅过去不到一周时间,乌军便俘获了一辆该型号的电子战车。
3月12日,隶属乌军第10山地突击旅,竟在战场上俘获了RB-B“鲍里索格列布斯克-2”战车。同一天,乌军还拍摄到俄军的“海底动物”电子战车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上。
3月16日,乌军发现隶属俄军的“勇士战歌”RB-A(Bylina)全自动干扰战车现身战场。
3月18日,隶属俄军的Rtut-BM,即“水星-BM”电子战车被乌军俘获。
具体的就不再细数了,俄军正在适应新战场,并将无人机系统与电子战能力相结合,对敌人展开干扰、欺骗和压制。虽然还略显生疏,但战果斐然。
3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少将表示,截至目前已经击毁的无人机多达架。而在前一天,俄军动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直接从多公里外,精准摧毁了一处位于山区的地下军械库。并在同一天,隶属乌军的4个指挥所、5处武器弹药库、65处军事装备储存场所被俄军“拔掉”。由此可见,俄军正在加快清理“无人机”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的相关电子战设备。
除此之外,在对付西方的电子战与无人机方面,俄军表现最亮眼的手段,也包括借助五代战机与“匕首”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对敌人实施难以拦截的精准打击,让敌人防不胜防。
可见,以“电子战”配合快速、精准打击,是目前对付“无人机”搭配“卫星眼睛”的唯一办法。
当然,俄罗斯也有能力将“星链”卫星,像当年的后裔射太阳那样,将它们给射下来。
但问题是,即便真的和美国闹翻了,要想把这么多颗卫星射下来也不容易。
更可怕的是,这些“星链”卫星是可以移动的。倘若在“打红眼”之后,这些“星链”故意撞向俄、中两国的卫星,又该怎么办呢?
目前来看,无解。不过,这场俄乌战争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一定要做好3大准备。
第一,在大数据、AI智能技术的赛道,绝对不能落后。
第二,美国已经建立了“太空军”,我们也要想办法推进太空武器。
第三,电子战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流,无人机将成为战场侦察与生命收割的主角。
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一个警惕,但凡由美国国防部支持的美国科技企业,我们应该小心了。无论是埃隆·马斯克的“星链”,还是扎克伯格的Facebook,包括在整个西方国家都在使用的“谷歌”,这些企业在“特殊时刻”,都会是美国用作“战争的工具”。
在当下这个时代,数据很重要,国外企业在中国获得的数据,一定要留在中国。
很多人,希望中国能与美国好好在战场上“较量一番”,甚至表示身为退伍军人的自己,愿意参战,乃至介入其他国家的战争对抗美霸权。
我想说的是,这份勇猛与爱国热情值得称赞,但还是尽可能避免战争。避免不代表回避,我们需要时间壮大自己,尤其是发展军力和军事科技。
如今,战争的方式已经变了,若真的爆发了战争,要解决的不只是战场问题,还包括各种方方面面。所以,不能轻启战争,更不能轻言战争,但一定要做好战争准备。
今日的话题确实有些沉重,毕竟仅仅是一场美国站在幕后的“遥控战争”,便能够令强大的俄军也吃了不小的“闷亏”。
不过,我们更愿意相信,这场俄乌战争就像当年的科索沃战争一样,彻底让我们看清自身与美军的实际差距,并在未来的军事、科技等更多领域,迎难赶上。
同时,我国也会通过俄乌战场复盘、推演,做好“战争预演”。一旦变数真的来临,我们并不会面对一场毫无准备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