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战争改变了欧洲火药桶,穷弱小国顺势而
TUhjnbcbe - 2024/8/19 17:23:00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808/4443995.html

在历史长河中,曾有一些国家如同繁星,在某段时间格外璀璨,不过,最终却走向了陨落的深渊。南斯拉夫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从其前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建立,到南联盟最后只剩塞尔维亚和黑山,其历史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印象最深非在科索沃战争中,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最让人熟悉不过。

有着“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长期都是欧洲、俄罗斯、伊斯兰三方势力争夺的地方,是各大势力的逐鹿场,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便是发生在这里。而在三大势力并没有哪一方有绝对压倒其它两方势力时,巴尔干半岛的命运便会是长期处于动荡中。再加上,这里是三方势力的边缘地带,受到这三方文明的辐射力度很悠闲。

从巴尔干半岛的内部地缘结构上来看,全境多山,地缘实力不佳,再加上这里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很难形成强势的地缘核心区,最终致使内部分裂,多民族,多文化,及复杂的人文结构。

正常来讲,在外部有多方夹击包围,内部又是四分五裂的格局下,巴尔干半岛很难形成强势的本土势力。可是,南斯拉夫却打破了这种惯性,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区域性大国。

那么,为什么南斯拉夫能冲出重围,实现崛起呢?云石君将从以下几方面就行分析。

19世纪,巴尔干半岛受奥斯曼帝国控制。当时,威震近东的奥斯曼帝国,被欧洲基督教势力赶超,已走向衰落,除了伊斯坦布尔一隅外,无力继续维持巴尔干半岛其他部分的统治。

在这样有利的大环境下,在巴尔干半岛中部占相对优势的塞尔维亚民族趁势而起,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在贝尔格莱德一带,建立了塞尔维亚国。

这里就有个问题,惦记巴尔干半岛的又不是只有奥斯曼帝国一家,还有西方势力和俄罗斯,他们就会眼睁睁的看着塞尔维亚国独立?

这个阶段的的奥匈帝国,内部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外部有崛起的普鲁士的虎视眈眈,内外交困之下,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俄罗斯受自身地缘环境的限制,早已赶不上在工业革命及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飞跃发展的西方势力。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严重阻碍了其在欧洲扩张的进程。

这三大地缘势力,是有能力直接统驭巴尔干,而他们都身陷危机,为塞尔维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

而英法两国,为了维持近东的均势制衡,同时遏制奥匈、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而且,选择了支持塞尔维亚,有意维持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独立性。

那么,英法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虽然,巴尔干半岛与英法同属于欧洲,但,英法在地缘关系上,远没有其他三大帝国的优势,使得他们不能直接占领巴尔干半岛。虽不能直接占领,但英法完全可以凭借全球最强的实力,通过地中海战略通道,来施加对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

在英法的强力支持下,塞尔维亚国家独立得到有利支撑,而且还有余力对付奥斯曼帝国相对弱小的区域。

一战中,塞尔维亚加入协约国作战,一战后,塞尔维亚从战争中获得巨大红利,决定了国家的历史性发展。

一战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奥斯曼帝国也失去了所有边缘板块,沦为二流国家,对巴尔干半岛基本构不成强烈威胁。而协约国成员俄罗斯,内部矛盾突出,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一方面还未从战争中恢复元气,另一方面,因意识形态的关系,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一致围堵,也无力干涉班尔干半岛。

在这样有利的局势下,充分保障了塞尔维亚的国家主权,还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以及其他几个地区,原属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土收入囊中。一夜间,塞尔维亚像泡了水之后的胖大海,不再干瘪,在这样的利好之下,南斯拉夫王国,初具区域性大国的样子。

虽然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看似强大了,不过,却存在了许多危机。

巴尔干半岛地缘结构四分五裂,地缘实力也不足,同时受到伊斯兰、东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半岛错综复杂的人文结构。

南斯拉夫王国由塞尔维亚、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等不同的次级地缘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民族,又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诺文尼亚语、黑山语三种语言,还有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深度影响。最糟糕的是,无论是地缘板块、民族还是宗教,这些不同的政治和人文组织,没有一个拥有足以压制其他势力的绝对优势。整合后的南斯拉夫王国无异于是个大杂烩,一个乱字了得。这样高度撕裂的国家地缘和人文结构,决定了南斯拉夫潜在的深度的分裂风险。

那么,怎样才能将一盘散沙装的南斯拉夫聚合到一起呢?

上策是用主体民族的政治和文明体系优势,来融合、同化边缘民族。

但所谓的南斯拉夫的主体族群——东正教系的塞尔维亚,无论是文明规模,还是发展水平的优势非常有限,在四分五裂的地缘格局之下,塞尔维亚根本没有融合、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而巴尔干半岛地处三大文明交汇的特质也决定了,每一个族群,都能从地缘、宗教等层面,寻求到强势的外部支撑。如果强行搞族群同化,内乱也会一触即发,国家也将马上面临崩溃和解体,甚至被打回到成为其他势力逐鹿场的原状。

于是,只能大力鼓吹“南斯拉夫”族系认同。

虽然,巴尔干半岛上的族群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他们的族群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系上,通过此来打造出一条获得普遍认同的纽带。再大肆宣传此纽带,来拉拢国民对斯拉夫人的认同之情,突破民族、宗教、语言、地缘的限制,最终将人心凝聚,达到增强国家认同感的目的。

这才有一战后,领土扩张后的塞尔维亚王国,迅速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不过,南斯拉夫族系并没能成为一条成功的纽带。虽然,设想很美,但是,现实毕竟是残缺的。在经历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后,南斯拉夫族系认同,实在是件易碎品。在现实的民族、宗教、语言、地缘隔阂面前,南斯拉夫族系认同如同浮云。

也就是说,南斯拉夫严重的分裂隐患依旧。

二战爆发后,南斯拉夫在内忧外患之下,于年被德国纳粹拆解,匈牙利与保加利亚占领部分边陲地区,克罗地亚独立国成立,而米兰·内迪奇将军成立了“救国政府”,统治塞尔维亚余下的领土,并承认彼得二世为国王。抵抗组织在南斯拉夫共产党及其领袖铁托的领导下,利用巴尔干半岛多山的地貌,跟德军及伪政府大打游击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

二战末,随着纳粹德国的土崩瓦解,南斯拉夫王国得以重建。没多久,被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南共武装改为“南斯拉夫民主联邦”,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新的南斯拉夫联邦,与之前的南斯拉夫王国版图相同,也面临着内部地缘四分五裂、人文结构十分复杂的困境。

而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欧洲列强内战,转变为美苏两强对立,进入了冷战模式。

这种格局对南斯拉夫形成了巨大威胁。一战后,随着巴尔干半岛周边三大地缘势力的衰落,使得南斯拉夫拥有了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二战后,随着大美苏的崛起,巴尔干半岛又再次陷入到二霸争夺的焦点区。

内忧外患之下,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要如何应对才能摆脱困境?南斯拉夫如何才能再度崛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争改变了欧洲火药桶,穷弱小国顺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