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悲哀度短生
之三
大权旁落,山河日下有心无力,徒叹奈何!此之谓三哀也。光绪一生在*治上可圈可点之处最令人宾服的有二:其一,抗战御辱。其二,锐意维新。也正因为它拥有宏图大志,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才使他的一生倍加凄凉。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亲*以来,表现出满腔的民族义愤和忧国之情。载湉十五岁时还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御制文:“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其爱民忧国之心可见一斑。载湉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积极筹备抗战事宜:一方面,光绪帝坚持自力更生的对外原则,反对李鸿章等人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的方针,另一方面,他积极筹措*饷,为抗战打下物质基础。而腐朽的清廷顽固们却不以为然,以民族利益为*注,主张妥协退让。更有甚者,在国家危亡之际,御敌备防急需款物之时,西太后却一意孤行、麻木不仁的过起了自己的六十大寿。真不知道他老人家心有多宽,更不知道他是否还有意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再过自己的下一个生辰寿日。与其相对,弹丸小国日本的太后却能倾囊捐献以资助海*,相形之下,高下立判,贤愚即彰,胜负自明。大清朝若不打败仗,简直天理难容!于是李鸿章,这位现今仍颇富争议的历史人物,这位晚清威望甚尊、声名素著的李二先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三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当光绪帝看了条约文本之后,他不禁顿足捶胸,百感交集,异常痛心地说::“割台湾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同时国内舆论也纷纷要求废约与日本再战,而废约再战惟有迁都持久抗战的策略可行。而当光绪亲到颐和园力争太后允准时,西太后竟以淡淡的“可不必”打碎了光绪帝唯一希望。“无可奈何”只能任凭“花落去”了。于是光绪在孙毓汶等强词逼迫下,在四月初八他顿足流涕的在条约上签了字,其间悲苦非常人所能体悟也!《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震惊,忧国之士不禁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声嘶力竭的哀号。为了御敌雪耻,振兴中华,于是光绪开始启用康梁,推行变法维新。可锐意维新的后果仅是区区百日的气象、六位君子的热血、还有那座凄凉的瀛台而已。光绪帝是真心希望通过“改易祖宗之法”以保“祖宗之地”的,在短短的一百零三天里,光绪共发布谕旨一百八十道左右,其中最多的一天竟发布了十一道,其革故鼎新之迫切、励精图治之决心可见一斑。可是随着变法的纵深发展,光绪的动作愈来愈大,其革新之锋芒直指顽固分子,是那位身居颐和园颐指气使、*治劲头十足、“身居闲静,心忧天下”的慈禧“皇爸爸”,再也不能耐着性子瞧下去了,她认为收拾光绪的时候到了,她再次垂帘的机会来了。于是慈禧一方开始了磨刀霍霍,伺机而动。光绪帝尽管有所察觉,但无奈有病乱投医,竟痴人说梦般的奢求袁世凯伸出援手,能保护自己和维新事业。可袁世凯,这位日后也曾登基座殿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善于见风使舵,惯于耍两面手段,最终事情很快败露。于是西太后迅即施展自己的雷霆万钧的手段:八月十六日,她起了个大早儿,准确来说她是一夜未眠。带领一班人马直奔皇帝的寝宫,不仅查收了光绪的全部奏章,凶神恶煞般的斥责了光绪,还恶狠狠的唾了光绪帝一口。很快就有了以道义光绪名义颁布的谕旨传达天朝各地,内容是西太后重新训*,随后颁布了捉拿维新*人的又一道谕旨。维新*人跑的跑,散的散,死的死,至此维新变法终被顽固势力所绞杀。自然的光绪帝由此也进入了他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他被塞进了孤独寂寞的瀛台,而这一悲苦清寂的时期竟一直延伸到他年轻生命的结束!赞